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战争,周王朝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名义上,周王室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相互攻击,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个诸侯国是秦、楚、齐、燕、赵、魏、韩。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除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大国外,还有一些中等诸侯国和较小的诸侯国。
其中,中等诸侯国自然包括宋、中山、鲁、越等诸侯国。至于较小的诸侯国,以卫国等诸侯国为典型。实力相对较小,卫国在战国时期默默无闻,甚至经常被人们忽视。例如,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基本上没有卫国。然而,在战国时期,小国卫国走出了三位顶尖人才,甚至影响了战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商鞅虽然是卫国的宗室,但在小卫国,商鞅的才华自然是无法施展的。因此,商鞅学习后,选择来到卫国旁边的魏国,希望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不幸的是,魏惠王不能重用商鞅。在此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秦孝公君主的赏识。公元前359年,秦孝公计划在秦国进行变法,又担心遭到反对,犹豫不决。
秦孝公于是担心大臣们,讨论变法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秦孝公提出变法计划后,立即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利不可变,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法?皇帝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但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不足多也是如此。”
(语出《商君书·更法》、史记商君列传)。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王子司即位,秦惠文王。君主秦惠文王决定处死商鞅。因此,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商鞅失败战死。它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在车裂后示众。秦惠文王虽杀商鞅,但商鞅变法并未废除。因此,在商鞅变法的实施下,秦国不断崛起,在战国中后期实现了山东六国的领先地位。换句话说,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为秦灭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mg]56526[/img]
吴起
商鞅也来自卫国,帮助秦国走向强大,而吴起则是秦国的重要对手。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姜姓,吴姓,卫国左(今山东曹县)人。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第二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亲自带领5万人没有立过军功,再加上500辆战车和3000名骑兵击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阴晋之战。因此,很明显,在魏国担任将领期间,吴起率领魏国大军多次重创秦国。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多次被魏国击败,促使秦孝公即位后求贤若渴,迫切需要一场变法来改变秦国的困境。
[img]56527[/img]
说到变法,吴起不仅是一名武将,还像商鞅一样开始了变法。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宛城太守,一年后升任令尹。吴起成为楚国令尹后,正式在楚国发起了“吴起变法”。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县。公元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并在州西与魏军作战(今河南省武指县西南以西)。然而,和同样来自卫国的商鞅一样,吴起在楚国发起的变化也导致了他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杀害吴起。吴起作有《吴子兵法》,传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和商鞅、吴起一样,吕不韦也是卫国人。然而,战国后期吕不韦活动。吕不韦早年在杨寨(今河南省禹州市)做生意。赵国期间,吕不韦精心策划,投入大量资金,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支持他成为秦庄襄王后。吕不韦被崇拜为相国,封文信侯,河南洛阳10万户。秦国掌权期间,吕不韦带兵攻占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县、太原县、东县,为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秦庄襄王去世后,吕不韦迎立王子嬴政即位。秦王嬴政即位后,吕不韦被崇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力下放。然而,秦王嬴政掌权后,吕不韦被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杀。虽然吕不韦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局,但在战国后期,吕不韦可以说是秦国并购世界的重要人物,也就是说,它在秦朝的建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影响战国七雄格局的人,都来自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