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贬官生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的生活不好,主要是因为官运不好。他一生都是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但经常被贬十几处。从仕40年,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被贬。
21岁时,他和19岁的弟弟和父亲一起去北京参加考试,中同名单上有两名进士。他最受考官欧阳修赏识,并将他的考试文章《忠诚刑赏之论》献给了宋仁宗。宋仁宗看完后忍不住鼓掌,甚至开了一个金口预言,苏轼有一个伟大的人才。
自古以来,“君无戏言”,皇帝的金口一开,苏轼就基本上被定性为未来宰相的培养对象,满朝的文武自然对他印象深刻。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让他有宰相的才华,却没有宰相的命运。
[img]56516[/img]
当他成为北京大师,即将展示自己的技能时,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坏消息,两兄弟和父亲一起回家哀悼;葬礼到期后,嘉佑回到北京已经四年了。感冒了几年,想成为一名官员只能再次参加考试。嘉佑六年,苏轼应该参加中考,也是一次考试,但也获得了“百年第一”。
宋英宗现任皇帝也很欣赏苏轼,也想委以重任。但当朝宰相韩琦不知何居心,却说苏轼太嫩了,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使用。苏轼的运气真的很差。当他去当地当“判官”四年后,他的父亲苏迅病逝,不得不和弟弟一起帮棺材回家,守孝三年。他又一次失去了从仕的机会。三年后他还朝的时候,曾经答应过他的韩琦不再是宰相;宰相成了实施新法律的王安石。
他不同意王安石实施的新法律。他曾两次写信给神宗,并全面批评新法律。他说:“在今天的政治中,小用就是小败,大用就是大败。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是大乱。”
[img]56517[/img]
对他极度不满的变法派嫌他碍事,甚至在扶父丧回蜀时诽谤他贩运私盐。心若明镜的苏轼,无言自辩,自请离京外放。
出乎意料的是,这是六年。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当官期间,他创新除弊,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挖掘两条河流,避免西湖堵塞;修建了一条30英里长的堤坝(即今天的苏堤),扩大了湖泊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西湖,是否有后来闻名于世的富裕杭州?
因为他对新法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人民有利,否则他会公开拒绝执行,这使他成为新党的“眼中钉”;然而,给他带来灾难的是对那些从投机新法开始的人的嘲笑。比如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知道自己愚蠢不及时,谁能陪伴新进步;观察他的老生不做事,或者可以养小民。”
被刺痛的“投机者”纷纷弹劾苏轼。结果苏轼被捕入狱103天,差点被砍头。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可以说,“乌台诗案”被贬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为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贬官生涯。即使哲宗继位,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被召回朝鲜的苏轼,也因反对新法派,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律,主张参与主任而受到新旧两派的攻击,依然难以满足朝鲜,难以逃脱频繁被贬的命运。他最远的贬损地点是儋州。
苏轼仕途生活的写照是在贬地与朝廷之间奔波。他在《定州谢到任表》中无奈地说:“筋疲力尽,日月逝去。”
至于自己的“贬官生活”,苏轼晚年自题画像时自嘲:“心似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问你的人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一个腐朽的王朝里,即使是杰出的天才也注定无法表现出他们的政治抱负。苏轼的官运不繁荣,命运多舛,只是因为生活不合适,也是一件无助的事情。然而,苏轼虽然事业坎坷,生活艰难,但从未失去“奋斗志向”;即使他经常被贬,落入海角,他也始终遵循“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的仁政思想,坚守本心,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
苏轼有什么样的贬官生活?苏轼为什么从不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