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建于33年(1694年),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改为行宫,后宫被火烧毁。因此,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为“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在这里停了下来,宫中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瓦都换成了黄琉璃瓦。
[img]56254[/img]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正式藏传佛教寺庙,成为清政府负责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1961年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
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10月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39个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雍和宫。
雍和宫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与雍正皇帝的故事
[img]56255[/img]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格鲁派佛教寺庙,建于清朝康熙33年(公元1694年)。它住在这里,也被称为雍亲王府,因为雍亲王(雍正皇帝)即位。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又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棺材停在这里。因为雍正皇帝住在这里,乾隆皇帝诞生在这里,雍和宫连续出现了两位皇帝。这里的宫殿形状是黄瓦红墙,符合紫禁城宫殿的规格。
说到雍和宫,我不得不谈谈雍正皇帝。与清朝其他皇帝相比,雍正是一个双重性格的角色。他的性格有点像明太祖朱元璋。他消除了满族的许多特权,但也杀害了许多人。他还设立了臭名昭著的特务机关“粘杆”,雍和宫是“粘杆”的政府。雍正死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觉得雍正死前太重了。在咨询了西藏的张嘉活佛后,他把雍和宫改成了黄教(格鲁派)的寺庙,希望用“以房为寺”的功德超越雍正的精神。
雍和宫在哪里?雍和宫与雍正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