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什么?有多难?

科举考试是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取士制度之一,成立于隋大业年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历史悠久。到了清朝,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从童生考试、年科考试、乡试考试、乡试考试、会议考试、会议考试考试的考试制度,最终进入宫殿考试,考试程序严格。

儿童考试是学者进入考场的第一步。虽然它被称为“儿童学生”,但参加考试的人从年幼的学生到老年人,甚至有60或70岁的学生没有成功。儿童考试由县考试、政府考试、医院考试三部分组成,分别由知识县、知识政府和学习政治考官组成。通过三次考试的人将被授予学生的名誉,通常被称为“学者”。

[img]54857[/img]

并非所有的学者都有资格在获得生员功名后参加乡考,需要通过年考和科考来维持生员资格,并获得乡考“人场券”。年科两次考试在童生考试和乡镇考试之间举行,一般以三年为考试周期。随着清代人口的不断上升,即使经过两次年科筛选,每个县也不少于1000名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人。清初,一名乡试中额可录送约20名生员,随着清代人口的增加,这一比例继续下降。乾隆九年后,大省录送比为1:80,中省的录送比例为1:60小省录送比为1:50反映了科举竞争的激烈程度。

清代乡试沿袭明制,每年8月举行,故俗称“秋季”。按清制,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以子、毛、午、酉年举行的乡试为正科。@ 如遇皇帝登基、万寿等庆典,将临时开设乡试,称为“恩科”。各省乡考试题目不同,由各省考官自行命题,但题目范围与规定相同。乾隆时期,经过科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决定在第一次考试中考四篇文章、三篇文章和一首诗;第二次考试有五篇经文,题目从《易》、《尚书》、《诗经》、《春秋》、《礼记》中选择;第三次考试问了五个问题,主要是经史和时事。

@ 清代科举考试遵循了明代“首要领导”的做法。各省乡镇考试有不同数量的“科举中额”,根据当地科举考试的繁荣程度和人口比例分别设置。乡镇考试结束后,中国人被称为“举人”,但也需要经过调查和第二次考试,以确保其乡镇考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通过乡镇考试后,各省举人将于次年聚集京师参加考试。乾隆年间定制会试,每年3月举行。清代会试以丑、陈、未、徐年为正科,每三年一次。类似乡试,如遇庆典,临时开设“恩科”。会议考试也连续三次,考试内容与乡镇考试一致。会议结束后,还会有磨勘和复试。考试不设录取中额,每科中式人数不确定。中国人被称为“贡士”,可以进一步参加殿试。雍正乾隆年间,失败者还有“明通进士”、“举人大挑”,选择“中正榜”等人仕途径。

会试结束后,被选中的“贡士”将于5月初参加殿试。殿试实际上是一场“排位考试”,而不是像乡试和会议考试那样激烈的选拔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取士,考试地点清初多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定制在保和殿。中式宫试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人数不确定。三甲赐进士出身,人数不确定。清代共有112科,取进士
平均每场录取进士约240人,16849人。

[img]54858[/img]

在宫殿试验结束后的三天里,排名第一的新学者必须参加“朝鲜考试”,综合宫殿试验结果以前者入选翰林院,没有候选人将被分为六个部门,或被分配到当地担任州县官员。但事实上,随着人数的增加,相应的官员短缺并没有显著增加,因此新学者不得不等待长期填补空缺,形成了大量的候补官员。


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什么?有多难?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什么?有多难?

,,,,,

  • 咸丰皇帝是怎样的皇帝?为何说咸丰特别好色
  • 有书记载,咸丰不顾兵败割地赔款,国家陷于危难之中,躲在热河行宫寄情于声色,聊以自娱,自我麻醉。他有所谓汉女四春:牡丹...

  • 清朝同治皇帝有儿子吗?谁是同治皇帝的儿子?
  • 同治皇帝是慈禧的儿子和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吗?同治皇帝有儿子吗?如果是这样,同治皇帝的儿子是谁?是光绪皇帝吗? 同治皇帝...

  • 清慈禧太后守寡数十年 为什么会有无数的绯闻?
  • 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在学术界,大多数人都同情慈禧太后;在互联网上,大多数人都批评慈禧...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