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国玉玺,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必争之物。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必须有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王位的正统。传国玉玺方圆4寸,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历代统治者都视为珍宝,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玉玺就诞生了,从此,玉玺传承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手中,这块传国玉玺神奇地消失了,那么这块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呢?
[img]54769[/img]
众所周知,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只在位三年就下台了。这时,溥仪只是个孩子。清朝灭亡后,溥仪仍然住在皇宫里,每年都能从北洋政府那里得到很多钱。直到1924年,溥仪才被完全赶出北京。溥仪赶出北京之前,冯玉祥曾问溥仪关于传国玉玺的下落。然而,溥仪说了三个字:“我不知道。虽然他负责传国玉玺,但溥仪当时只是个孩子。清朝灭亡后,溥仪再也没有碰过玉玺。所以溥仪不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去了哪里。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后,命令士兵将皇宫翻到底朝天。然而,他仍然没有找到传国玉玺。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关于传国玉玺下落的信息。然而,作为封建王朝的见证人,传国玉玺的消失也意味着封建王朝的终结。从那时起,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幸的是,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中找到传国玉玺的外观。
[img]54770[/img]
玉玺俗称御玺,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朝的正式宝玺也是玉制的。沈德符的《万历野编》记载:“到了嘉靖45年的冬天,世宗已经犹豫了很久,甚至下了一个诏书:先朝甲旭遭灾,御宝凡六,其五已被毁。命所司寻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是玉制,遗憾未能流传至今。然而,在成化、嘉靖时期,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了一批印章,大多是闲章,有些印章的文字和皇家宝藏一样,现藏故宫。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宝是唐宋之传(《明史》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清代宝玺用料较多,除玉外,还有檀香木、檀香木、金、水晶、玛瑙、骨等。
玉玺在历史上是怎么记载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