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二级制,后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全国二三百个州,真的很难。@ 唐朝成立后,唐太宗便于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条道路。共领府10个,州358个,县1551个。而且每一个或置官,或不置官,置官也只是监督性质。
[img]54658[/img]
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改为15条道路,即将“山南”分为东西两个关口,“增加京畿道(治长安)”,“增加都畿道(治洛阳)”,江南分为东、西、黔中道,共统府328个,县1573个。(见《旧唐书·地理志》)同时,开始在各道置采访处置史,其职权相当于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到目前为止,道遂已成为一个固定的监察区。
“安史之乱”之后,就有了以掌权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节度使原边地军事长官。唐玄宗开元天宝间只有10个节度使,即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
后来,这一制度被滥用到大陆。到达肃宗时,节度已飙升至44个(旧唐书·地理志),宪宗已增加至47个。(元县志)每个节度都可以管理几个州,其管辖范围也被称为“道”。这条道路实际上已成为国家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
唐代还有一个行政区划,那就是唐玄宗新开的“府”。玄宗开元年间,首先将国都附近的三个州改为府,即升雍州(长安所在地)为京兆府,升东洛阳所在的洛州为河南府,升北晋阳所在的并州为太原府。“安史之乱”后,皇帝居住的州被提升为府,如升荆州为江陵府、益州为成都府等。
到唐末,有10个这样的府,即京兆(雍州)、兴德(华州)、风翔(岐州)、河南(洛州)、兴唐(陕州)、河中(蒲州)、兴元(梁州)、成都(益州)、太原(并州)、江陵(荆州)。后来在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等一些重要地区设立了都督府。@ 都护府也设在边地。最早的是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平定高昌后设立的。此后,先后有安北、单于、安东、安南、北庭诸都护府五个这样的都护府。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的角弓无法控制,所有的铁衣都很冷。所谓“都护”,就是这种守卫边境的长官。
[img]54659[/img]
统观唐代的行政区划,唐太宗除了继承前代的州县外,还创造了“道”,唐玄宗开了“府”,唐瑞宗把节度变成了正式建设(也叫“道”),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变成了三级制。
北宋成立后,宋太祖、宋太宗实行中央集权,取消节度使,使各州直接归中央。然而,中央政府仍然无法统治全国各地的州,并在州上设立了“路”。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15路,至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再增至23路。京畿道所在的开封府不在23路以内。到徽宗时,将开封府改为“京畿道”,然后改为24路。这是北宋设“路”的大致情况。宋朝南迁后,只有半壁江山,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便分为16路,后宁宗又改为17路。
一般认为宋代的“路”和唐代的“路”是有区别的。宋代的“路”不属于一个机构或一个长官,而属于转运使(掌财富)、提点刑狱(管司法)、安抚使(管兵政)等。每个机构只在其管理的业务范围内举劾地方官员,不能越权。宋代的“路”从未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介于行政区与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这不同于唐代的“道”最终成为一流的行政机构。
宋朝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行政区划单位,主要是“军队”和“监督”。“军队”在唐代是一个军事单位,被称为“军队城镇”,在宋朝演变为一个地方行政单位。“监督”出现在五代初,最初是国有企业(如矿业冶炼、铸造资金、制盐、牧马等)的管理机构。在宋朝,它也演变成了一个地方行政单位。领县军队、监督府、州同级,不领县军队、监督县同级。
辽、金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以道、路辖州、县为基础的。辽袭唐制分为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大道,合称“五京道”。每个道路都有一个政治中心,被称为“政府”。道下和县上的单位是政府、州、军队和城市。金采宋制分为20路(后19路)、政府、州、政府和州领县。
隋唐道路制简介 道路制度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