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两天。是日初的节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代的发展中,祭祀、郊游、秋千、蹴鞠、牵钩、斗鸡等习俗逐渐增加。寒食节持续了2000多年,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4122[/img]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其他国家19年,以避免灾难。大臣介子推总是跟着他,永不放弃;甚至“割股吃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晋文公感受忠臣之志,将其埋在绵山,修祠立庙,并命令在介子推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发愁,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后两天;唐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一天。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遵循唐氏,所以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
自春秋以来,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在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吃冷食、祭祀、郊游等习俗一直在全国流传和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悄然融入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诚实和政治清明节的赞扬是千百年来一样的。
历史溯源
远古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一种古老的改火习惯。每年早春,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容易引起山火。
在这个季节,古人应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熄灭去年传下来的所有火种,即“禁火”,然后再次钻出新火,作为新年生产生活的起点,称为“换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焚烧谷神姬的象征物,称为人牺。后来的禁火节形成了相沿成俗的局面。禁火与改火有间隔,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来生活在冷食中,即“冷食”,因此被命名为“冷食节”。寒食节持续了2000多年,被称为最大的民间节日。
[img]54123[/img]
春秋
禁火节后来变成了寒食节,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与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当官。躲在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在死亡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img]54124[/img]
魏晋
汉代,山西人民将禁火一个月来纪念他们。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这一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一句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15天都是冷食,云是推子”,让人不吃冷食。犯人,父母半岁,官员百日,令长拿一月工资。”。
三国归晋后,由于与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同音同字,特别青睐晋地的故事,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了。但时间缩短了三天。同时,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因此寒食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为汉族的共同习俗。
典籍
寒食节原产于山西介休绵山,至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早358年)。据《辞源》报道、《辞海》《寒食节》的解释:春秋时节,介之推在帮助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在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儿子推母子隐迹焚身。为了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儿子推忌日(冬至后15日)禁止冷食,形成冷食节。
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事》中,后来陆续出现在《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中、《后汉书周举传》、曹操的《明罚令》、《晋书·石勒传》、李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礼酪》、南宋《桂辛杂志》周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节相似,久而久之便合为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从现在开始,寒食通清明,休假五天。贞元六年三月九日: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道:“大致在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相结合。”
历史上寒食节是怎么来的?春秋时期哪位皇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