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女真是女真的三大部分之一,也叫东海女真。主要指分布在“极东”、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远非”地方就是女真人。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大明会典》,在建州和海西,“极东是野人女真,野人女真去中国(中原)很远,朝贡不常”。到16世纪初,建州三卫成立,胡伦四部也成立,各有稳定的联盟集团,各有地域范围,所以他们地区以外的女真都叫东海(野人)女真。
[img]53418[/img]
在建州和海西女真南迁后,东海女真也趁机南迁,进入了他们过去的住所。因此,在1621年(天启元年)成书的《东夷考略》中,女真“略有三种,从汤站东,抵开原。居住在海西的人是海西女真,居住在建州的人和贫穷的人是建州女真,极东是野人女真”。说明东海(野人)女真包括原属建州和海西女真的一部分。
明初,“野人”被用来代表女真人。明朝中叶以后,即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形成时,被用来代表这两个女真人以外的女真人。它的意思是,这些女真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所以它们被命名为。近人以生活在“远远”的地方命名,明朝“朝贡不常”。事实上,野人女真或女真野人住在东海附近,应该改名为“东海”女真。
历史
野女真的是散居女真的一个总称,没有形成像建州、海西女真这样的联盟集团。明代文献记载的生女直、乞讨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苦唐、吉列迷多为东海女真部落,但这只是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以北的部落。
绥芬河流域,乌苏里江附近,东至日本海地区,明末清初属东海三部的穆棱路(居今穆棱河流域)、绥芬路(绥芬河上游)、那木都鲁路(绥芬河下游近海地)、尼马察路(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附近)、珊瑚叶路(今俄罗斯沿海地区达乌河流域)、乌尔固定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比金河流域)、雅兰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塔乌黑河流域)、锡林路(今俄罗斯滨海边区苏祖河流域)等,也是东海女真的氏族或部落集团。
[img]53419[/img]
许多居住在黑龙江以南的氏族和部落被努尔哈齐和皇太极征服后,南迁至浑河流域,后来成为满族的一部分;然而,大多数分布在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以北的部落都没有纳入满族共同体。清初,赫哲(俄罗斯称那乃)形成了今天居住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赫哲、鄂温克(埃文基)、鄂伦春(鄂罗奇)、费雅克(尼夫赫)等族。
习俗
黑龙江、乌苏里江中下游南北深山密林中的女真人,以狩猎为生,东达海岸,部落众多,被明朝政府称为野女真人。《环球通志》载野女真有乞讨迷,生活水平和特点,住在草舍,钓鱼为食,不排木,直筒衣,夏天鱼皮,冷狗皮,不吃谷物,六只动物只有狗,线拖犁,死者腹部燃烧,灰骨植入木末。
乞列迷走奴儿干三千里,一种女直野人,性刚贪,文面圆髻,红缨帽,衣缘彩组,但裤子不裙,女帽垂珠珞,衣饰铜铃,射山为食。夏天是野生的,寒冷是室内的。《东北边防编辑》载称女直野人,日奇雅喀喇,居尼满河源,其人面,地产貂,没有谷物,夏天吃鱼,冬天吃野兽,以其皮为衣,都是长发,男女不分。
据《小亭杂录》报道,吉林省东北部有和真爱雅喀部。他住在海边,剪鱼皮作为裙子,以钓鱼为业。去吉林2000多英里,也就是金代所谓的海上女真。他的旧父母直到60岁生日才聚集在一起喝酒。清朝礼亲王昭袋所描述的与真爱雅喀和乞丐迷人的生活非常相似。他住在水边,钓鱼是食物。他的父子不亲近。他的父母生病了,在远草庵里等着他死。
《满族发展史》与一娄、不吉、棘河人的习俗相比,父母死的男人不哭,哭的人不强。生活在库页岛的苦夷人和乞丐一样迷人,历史上被称为苦涩。奴隶干海东,人多毛,属于女真黑水漠河系统。
女真三大部分之一:野女真的有什么历史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