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吴起用兵入神,崇拜吴起为西河(今天陕西东部黄河西岸)。这个地理位置很重要,能有效抵御秦韩的入侵。
也可以看出魏文侯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魏文侯去世后,儿子魏武候接任后,吴起继续侍奉儿子。
魏武候也尊重吴起。毕竟,吴起的才华使他闪耀。
[img]53240[/img]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魏国之宝!对曰: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杰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南,羊肠在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从这个角度来看,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的人都是敌国。武侯曰:善。
公元前395年,魏武候为了了解国家形势,不要和吴起来到西河,乘船顺黄河而下,检查地形。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高大险峻,魏武候情不自禁,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从心底涌起。我忍不住表达了我的感受。
他回头对吴起说:“山河环抱,形势险要,这是一道攻不破的天然防线,阻挡敌人入侵,这是魏国的国宝!”
吴起不太同意魏武候的观点。他认为山势险峻,只是兵中的一个灵活因素。只有善用,才能成为胜利的法宝。
吴起不同意摇摇头说:“国家的兴衰,在德不在险。”
魏武候听了吴起的话,落入雾中,感觉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img]53241[/img]
为了使自己的见解更加鲜明,吴起引用经典向魏武候解释。
夏末君主夏杰的所在地并不牢固。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龙门山,北有太行山,地势危险。
由于不施仁政,最终被商汤灭亡。
然后吴起又语重心长地对魏武候说:“国家的兴衰在于是否对人民施德,不能只依靠山川的危险。”
魏武候若有所思,顿悟!
通过这一观点,魏武候更加钦佩吴起。
[img]53242[/img]
吴起指出,当年三苗氏、夏杰、殷纣的立国之地都是山河险要,看似固若金汤,但这些君主“德义不修”、“修政不仁”、“修政不德”最终落到了亡国的尽头。
这种美德是“君王之德”,而不是现代汉语的“礼貌道德”。 君王之德是指政治军事上的积极进取,与民(贵族,普通人不是“民”)分担责任和利益。
类似于经济学中“道德风险”的道德概念。
万民(贵族)把世界交给你,你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照顾好他们的利益,做好你国王应该做的功课。如果你(国王)不修德,我们都是你的敌国(无论天保城防有多强,都救不了你)。
吴起协助魏文侯和魏武候,守卫西河27年,使魏国变得强大,吴起也因此出名。
吴起魏武候西河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对话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