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火龙是广州市白云区石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每年农历8月15日(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据说跳完火龙后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以前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插上燃烧的香味,由年轻人赤膊上阵,挥舞着。现代由藤草、榕树叶等制成,一般水龙头约50公斤。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吉祥,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和平与丰收,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3152[/img]
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的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来源与刘伯温号召人民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与清咸丰村民用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舞火龙活动每年在白云区江高镇、均和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举行。
起源传说
中秋舞火龙的起源也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场风暴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到处作恶,村民们四处搜寻,终于杀死了它。没想到第二天蟒蛇就消失了。几天后,瘟疫发生了。这时,村里的父亲突然得到了菩萨的梦想,说只要火龙在中秋节跳舞,瘟疫就可以驱除。巧合的是,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有效的。从此,舞火龙流传至今。
此外,据史料记载,均和地区在清朝咸丰时期曾面临严重的蝗虫灾害。村民们最终通过在田间“火灾攻击”保留了秋收的成果。从那时起,中秋节舞蹈火龙已成为当地祈祷幸福、驱邪避灾的重要形式。它包括“起龙”、“采水”、“游龙引福”、“放龙归海”四个“规定动作”。
几百年来,这种民间活动代代相传,不仅成为白云区独特的民间活动,也被列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盛况
石马村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每年中秋节前都会准备龙草(藤草、榕树、龙头铁架、龙须(榕树下垂的根)等。).中秋节开始扎草龙,一般下午18点前扎火龙,20点开始祭祀各个祠堂,一般持续到24点左右。
[img]53153[/img]
中秋节当晚,石马、清湖、平沙等地将按照惯例进行舞火龙巡游,石马村、清湖村作为舞火龙的发源地,将更加热闹隆重。除了在各自的村庄巡游外,石马村和清湖村还将恢复旧传统,即两个村庄的火龙将与当地的和平护送和公共机构相结合,场景将更加热闹。
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至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作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朱元璋礼聘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深受宠信。参与规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北伐中原等军事计划。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入《戊申大统历》。为了防止滥杀,请立法定制。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劝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喝酒棋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唯庸诬陷而被夺禄。在北京道歉后,不久就去世了。明武宗时赠太师,“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学等,尤其擅长诗歌和文学。诗歌和文学简单雄伟,不乏攻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与宋连、高启并称“明初三诗”。所有的作品都包括在《真诚的伯文集》中。
刘基帮助朱元璋平天下,计划制定,人无法测量。朱元璋多次称他为“我的儿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有“诸葛亮三分天下,统一国家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舞火龙是哪个节日活动?舞火龙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