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清代文学大家袁枚,作品如山,名扬天下,“五侯为之倾倒,走卒识名,文采风流,论者推为昭代第一人”。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716年,袁枚出生于浙江省钱塘县。他的祖父母和父母只是州政府的低级工作人员。他们工作卑微,贫穷贫穷。幸运的是,这样的家庭从未丢弃过书籍。良好的家风导师,让袁枚“幼有异禀”,爱书如命”。但在官场,要想站稳脚跟,再平步青云,不仅要靠政绩和民心,还要遵守繁文缛节,学会溜须奉迎。这让自然自由、随意的袁枚非常不舒服,“标题笔很难小,学会跪着发出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到疲倦,“官员不能自满”,最后在1749年,袁枚以父亲失去孝道为由,辞去了官职,离开了制度。
[img]53068[/img]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亲去世,袁枚辞职养母。34岁时,他在江宁(今南京)购买了隋的废园。随园是康熙编织的隋公园,废弃已久,破败零散。袁枚出资购买,易“隋”为“随”,命名为“随园”。袁枚辞职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将其建成集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幽静迷人、著名的私家园林,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聚集在这里。并以养病为由入住以前购买的小仓山随园,筑房定居,从此开始了悠闲的归隐生活,世称随园先生。退休后,袁枚成了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没有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达自己气质的诗篇,广纳弟子,出资出版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著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袁枚得随园后非常喜欢,先后写下了《随园记》、《随园后记》、《花园三记》、《花园杂兴》等11首散文和诗歌展现了他在花园里生活的悠闲和轻松,揭示了他退休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从34岁到82岁去世近50年,除了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外,大部分时间城市都隐藏在花园里,阅读、创作、会友、教书、漫游,在平静安静的环境中追求宁静适合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段时间,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名气大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诏书求遗书,袁枚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献给清廷,并以《散书记》为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村民”、“此间乐”、“子才一读”、“随园珍藏书”、“小仓山房藏书印”等。
[img]53069[/img]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岁的袁枚应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的弟弟袁树邀请到岭南,然后从阳朔、桂林、兴安、全州等地北返。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人吕宜亭邀请,前往沭阳作客。沭阳各行各业前30英里迎接他。面对如此支持他的人民,袁枚写下了真挚的《重到沭阳的图记》。在这篇短文中,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你把人当成家,不能忘记当地人,那么当地人就不能忘记。”
袁枚于2年11月17日(1798年1月3日)去世,享年82岁,死后葬于南京百步坡。
为什么袁枚退休?袁枚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