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也是佛教玉兰盆节。玉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玉兰”,倒挂的意思,倒挂的意思,倒挂的形容苦难的状态,盆是指盛供的器皿。佛教认为,这种工具可以挽救死去父母和死去亲人的痛苦。玉兰盆是“解倒挂”的意思。佛经《玉兰盆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53032[/img]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也叫目键连),在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检查,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饥饿的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很伤心,就用碗盛饭,想给妈妈吃,但饭刚送到妈妈手里,还没进口就化成了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佛帮救母亲。
佛陀说:“你母亲有很深的罪恶,你不能独自拯救,依靠十个僧侣的力量,你必须在7月15日和尚夏天成功实践,建立盛大的玉兰盆供应,用各种美味的饮食支持十个和尚,依靠他们的情感力量,拯救你的母亲。”根据佛陀的指导,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饥饿的鬼魂。
佛陀还说:“将来,所有佛教弟子都可以在7月15日和尚,也就是说,佛像日(每年夏天和90天,和尚聚集在一起生活,坚持戒律,明亮的行为,在最后一天,和尚肆意,也就是说,请和尚举出他们的错误,在公众中表达忏悔和清洁,自我快乐,被称为自我放纵。而且十方诸佛都很开心,生活完美,所以也叫佛像快乐日和快乐日),准备百味饮食,广设玉兰盆供养众僧。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出生的父母增添幸福和生命,还可以为逝去的父母离开苦海,获得幸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那时起,在中国佛教领域,根据《玉兰盆经》,每年7月15日举行超越历代宗教佛教仪式,称为玉兰盆法会、玉兰盆斋、玉兰盆供应等。玉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式规则。仪润《百丈清法证义记》第八卷详载《玉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玉兰盆会汇编》。其中,有净坛绕经、玉兰盆供应、众僧受食等仪式。
传说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死去的母亲沦落在饿鬼的行列中,于是,他给母亲送饭,却屡屡失败。目连把这件事告诉了佛陀。佛陀建议他支持僧侣们做很多好事来缓解他们母亲在阴间的罪恶。目连在7月15日做了一个玉兰盆(梵语的意思是“救援倒挂”)。因此,僧侣们“首先咒骂主人,希望七世的父母冥想,然后吃东西”。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可以看出,7月15日的玉兰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人们支持宗教僧侣,二是教育人们做更多的善事,超越祖先的罪恶,倡导孝道。
[img]53033[/img]
融合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事实上,这种理解有很大的误解。正确地说,7月14日祭祖节、中元节和玉兰盆节是民间传统、道教和佛教的说法。这三个名字并列,而不是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字。自道教兴起以来,唐中后期正式将“三元说”“中元”二字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7月15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在“中元节”形成之前,7月15日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本是佛的快乐月,而不是“鬼节”。但是为什么七月的盂兰盆节变成了“鬼节”呢?盂兰盆,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挂”,即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玉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并传入中国。《玉兰盆经》有一个“眼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在的孝道观念不谋而合。后来,被称赞为“三教同源”的南朝梁武帝小燕提倡将其定为民间节日。当时,它的主要功能是崇拜佛陀。
只有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成了推荐死亡的鬼魂。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玉兰盆节。中原节和玉兰盆节设定在7月15日。以至于后人认为这两个名字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字。同时,由于其意义和习俗难以区分,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传统节日盂兰盆节的起源是什么?如何记录《佛说盂兰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