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祖先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在公元前453年分晋。
公元前403年,魏、赵、韩正式被命名为诸侯。由于魏国位于中央四战之地,忧郁的环境和雄心壮志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位实施变法图强的君主。他以翟黄为阶段,改革弊政;以乐羊为将领,攻占中山国;以李悝的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
在战国250多年的历史中,魏国是第一个强大而主导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联盟,承认对方为王,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
[img]52945[/img]
在随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700多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到魏王假。公元前225年,秦国灭亡。
魏国的领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和江苏北部。当时,它西临秦国,东临淮水,颍水毗邻齐宋,西南与韩国交错,南临楚国,北临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被称为梁国。
崛起原因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格局。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在这七个诸侯国中,秦、楚、齐三国是土地最广阔、历史最悠久、人才最多的国家,但在这七个诸侯国中,名不见经传的魏国首先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立国之初,魏国就是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力。到了第二任国君魏武侯时代,魏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此时,魏国已经从西部的秦国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并与韩国和赵国合作进攻齐楚。此时,魏国已成为中原地球上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魏国位于中原腹地,周围是强大的敌人。西有秦,南有楚,韩,东有齐,北有赵。地理形势恶劣,土地面积和人口不到楚国的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处处不占主导地位的魏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霸主的手段是什么?
[img]52946[/img]
一、重改革
中国历史从春秋步入战国,各诸侯力量为了在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中取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现在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封建制到县制的转折点。在这个弯道上,谁能先走县制,谁就能在诸侯争霸中获胜,谁就能统一中国。当然,我们也知道,在这场改革竞赛中,秦国最终赢得了依靠商鞅变法成为县制国家的胜利。假如商鞅变法是这次改革的终点,起点在哪里?在魏国。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努力工作,锐意进取。听取大量建议后,他决定任命李悝为首相负责变法。李悝曾任君主,在基层有着深厚的工作经验,知道阻碍魏国发展的矛盾在哪里。他认为,魏要想富强,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手术:一是土地;二是经济;@ 法律;第四,政治。
在土地政策方面,李悝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度,建立了按粮食产量比例纳税的财政体系。在传统的井田制下,土地被人工分割成属于农民和贵族的小块。从远处看,被分成小块的土地类似井字,被称为井田制。这些土地由农民统一耕种,收获按地块实际产量分配。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首先,农民在耕种贵族土地时粗心大意,导致贵族土地粮食产量低。
二是土地分为小块,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经过李悝的改革,魏国的土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魏国农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提高,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在实施了新的土地政策后,魏国面临着另一个问题:由于粮食收获的季节性极为确定,每个家庭都急于在收获季节出售粮食,粮食价格不可避免地会下跌。春季播种时,由于冬季消费,粮食短缺,粮食价格又会上涨。这就导致了李悝所说的“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问题。因此,在经济政策上,李悝通过国家在粮食价格低的时候高价购买,在粮食价格低的时候低价出售,实施了开购法,以平息粮食价格。开采法为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经济氛围,为魏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局面。
[img]52947[/img]
在解决了土地和经济问题后,李悝开始关注社会秩序。西周时期,所有国家都以礼治国。春秋时期,依靠非强制性礼来治国是行不通的。虽然战国时期的所有国家都开始用强制手段惩罚非作恶的“小偷”,但由于没有全国法律规定,处罚措施的不确定性很大。一名官员判处监禁,另一名官员可以判处同样的犯罪活动。
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这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的进一步改善。因此,李悝发布了中国第一部系统法典《法经》。《法经》不仅详细规定了具体犯罪行为的处罚措施,还制定了官员侦察案件和审理案件的实际规定。
在政治层面上,魏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诸侯国都要面对的问题。传统封建社会实行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代相传。李悝说这是“父有功而禄,子无功而食”。问题是无能贵族消耗了大量的国家政治经济资源,影响了有能力的士人的使用。因此,在魏文侯的允许下,李悝废除了贵族阶级的社会特权,收回了代代相传的头衔工资,并将这些国有政治经济资源奖励给了有功劳的新人。
魏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崛起的?谁是魏国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