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内圣外王从何而来?内圣外王是儒家还是道家?

说到“内圣外王”,很多朋友不太清楚这是哪个思想流派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说到“圣”,儒家自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毕竟,追求圣人的方式是儒家学生的终身追求。“外王”在儒家思想的某个阶段有一种超越的感觉。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52910[/img]

毕竟,先秦儒家和后世儒家都注重帮助国家,为国王治理世界。他们有一颗“内圣”的心,没有“外王”的意思。虽然从东汉末年到隋唐时期,士大夫也加入了争夺世界的争端,并通过王莽、司马懿等儒家和文人一窥九五。

然而,在后人的儒家思想中,儒家学生不同意这些改天换地的文人,甚至充满了蔑视——从文人的历史甚至不愿意为王莽的新朝留下一个可以看出的东西。王莽的新王朝地位甚至不如武周王朝,这表明文人对“外国国王”发自内心的抵制。

在儒生心目中,“内圣”是个人修养的极致,而“外王”则是打算打乱阶级秩序、混乱世界的行为。直到宋代“事功学”形成,“外王”才慢慢等同于建功立业、封侯晋爵,“内圣外王”一词在儒家学习中逐渐变得正大光明。

直到王阳明的心理学,他结合了主观、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了科学,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内圣外王”的典型儒家代表。

然而,直到清末,许多大学学者才开始关注和研究“内圣外王”这个词,并写了一篇专题论文。这些解释和解释基本上是基于北宋后理学和心理学派,这些都是儒家学者的论点,因此今天,许多人认为“内圣外王”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并接受了这些儒家学者的解释。

事实上,“内圣外王”来自“庄子天下”: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所欲为,以自为方。

也就是说,这个词是道家提出的。

所以对这个词的现代理解,虽然儒家思想是主流,但我们可以说,是解释和发展,如果你想理解庄子态度的真正意义,但也必须区别对待主流,从“庄子·世界”原文和庄子自己的修复来理解发展的观点。

儒家观点如上所述,“内圣”的自学和“外王”的功绩。一方面,解释以梁启超的说法为代表,即“内部足以培养,外部足以管理世界”。简而言之,就是按照儒家的标准,做一个好人,做一件大事。道德修养达到极致,即“内圣”。如果经济功绩达到极致,就是“外王”。

[img]52911[/img]

这一说法得到了冯友兰、牟宗三、徐远和、熊十力等人的支持,影响深远。很多人可以发现儒家思想不同,做出更适合庄子的原意解释,比如钱基博、张舜徽等等。

张舜徽提出:庄周之学,与孔孟异趣,则其所谓圣王,自非儒家之所谓圣王。

这明确指出,你现在说的“内圣外王”和庄子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不是一回事?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庄子自名其学的内圣外王之道;而奥旨所寄,尽在《逍遥游》中、《齐物论》两篇文章;盖《逍遥游》比喻众生的大自由,而《齐物论》则解释了众生论的不平衡。是《逍遥游》的适自性,也是内圣之道;《齐物论》和物化,外王之道。

话虽然了,却是精当的。看完《庄子》,我们就知道《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个人内修的极致。《齐物论》是讨论万物如何与世界相处的问题。@ 庄子提到的“外王”实际上是指融入一切,和谐相处。内圣是“适应性”,外王是“物化”。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内圣”,道教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也不一样。庄子所谓的内圣,是指为了达到“心斋”而“坐忘”,是为了消除个人私念,不被欲望所困,实现“心与物游”、逍遥境界“独特于天地精神向往”。而儒家的“圣人”则是道德和事功都达到极致的人,也就是道德修养极高,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img]52912[/img]

道教圣人为自己成圣,儒家圣人为他人成圣。

儒家圣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努力,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事实上,在庄子看来,这些努力本身就是违反道教的,是阻碍个人成为道教“圣人”的绊脚石。在老庄哲学看来,儒家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是“道德与道德”之间“道德”的一部分,与真正的“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老子交谈后,孔子放下了玄而玄的“道”,努力把“德”做到极致,开创了儒生代代相传的“往圣绝学”。

庄子所说的“外国国王”,即“与物化”,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冲突感,既不违背外国事物,也不被外国事物困住。这种在复杂的外国事物社会之间不受伤害的旅行,不仅源于“内在圣人”,也源于“外国国王”的表现。

自我修行达到极致,与外界和谐共存——这就是庄子内圣外王之道。

然而,自北宋以来,儒家借用了“内圣外王”的术语来解释儒家思想,“内圣外王”已成为儒家内在道德追求和外部成就的最高标准。


内圣外王从何而来?内圣外王是儒家还是道家?内圣外王从何而来?内圣外王是儒家还是道家?

,,,,,

  • 曾参出妻岂能算[孝]?实质上是大男子主义严重
  • 关于《孝经》作者的说法很多。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乃为曾参所作:“孔子以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曾参)作《...

  • 悲剧孔子:人生三大不幸被妻子抛弃?
  • 妻子齐官和孔子一起受苦多年。当她对孔子青云直立的信念终于破灭时,她无法生活在这种艰难的日子里,所以她最终选择了离开。...

  • 孟子简介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至约公元前289年)、名科、字子舆(待考、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

  • 为什麽秦始皇要在墓地里放很多水银?
  •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皇帝之一,他的墓地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帝墓地。自从他去世后,社会上...

  • 打工仔孟子找工记:年薪减少了90%,愤怒地辞职了
  • 在历史上,孔子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的间接后裔孟可也梦想着与他的祖父孔子一样,在国家之间徘徊,想找到一个理想...

  • 夫子朱熹死于他人诽谤 南宋试题改革救了理学
  • 1187年,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老师。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