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印刷在印刷史上被称为“活化石”。扬州是中国雕刻印刷的发源地之一。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全套古代雕刻印刷技术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52658[/img]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每本书都要雕刻一次板,耗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向人们提出了一种更简单、更经济的印刷技术。到了唐末,就有了千佛手卷,用单个佛像印连续重复印制。过去,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都发现了大量的千佛手卷。英国博物馆有这样一幅手卷,全长17英尺,约5.18米,上面印着468尊佛像。
此外,在雕刻板的过程中,刻错字是不可避免的。假如刻错了一个字就废了一块板太可惜了,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补救办法,那就是用凿子把错字挖出来,然后用同样大小的木块刻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和参考。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它确实体现了前朝许多工人的智慧。
自从印刷发明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书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晋朝初年,政府有29945卷书籍。南北朝时期,梁元帝在江陵有7万多本书,隋朝嘉则殿有37万本书,是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官府藏书外,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的郭太,有5000卷书;张华搬家的时候,光是搬书就用了30辆车。在印刷发明之前,只有像郭太和张华这样的政府和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书。普通人要拿到一两本书并不容易。当时,所有的书都是手写的。要抄这么多手抄本,要花多少人力啊!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如何满足社会需求?
历史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迫切需要它,同时产生它的物质条件,它就会出现。雕版印刷的出现就是这样。印章和拓碑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前,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印章有两种:阳文和阴文。阳文刻的字是凸出的,阴文刻的字是凹的。“如果用阳文印章,印在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印章一般都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是有限的。刻碑一般用阴文,黑底白字拓出来,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印书也不方便。
但拓碑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很多字。如果把拓碑和印章的特点结合起来,截长补短呢?当然,情况是不同的。在拓碑和印章的启发下,中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雕刻印刷方法如下:将木材锯成木板,将要印刷的单词写在薄纸上,贴在木板上,然后根据每个单词的笔画,用刀一个接一个地雕刻成阳性文本,使每个单词的笔画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刻后,您可以打印书籍。打印书籍时,先用刷子蘸墨水,在雕刻的板上刷,然后用自纸复制在板上,然后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刷在纸背上,取下纸,一页书打印。一页一页地打印,装订成一本书,一本书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刻字,然后打印,我们称之为“雕刻印刷”。
唐代发明了中国雕版印刷,在唐代中后期广泛使用。
根据邵经邦《洪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皇后长孙收集了封建社会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去世,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后,下令用雕版印刷印刷。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时代可能是今年,也可能是稍后。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
从这些数据中进行分析。也许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银行书籍,唐太宗想到印刷女性规则。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必须早于女性规则的时代。到了9世纪,中国用雕版印刷印刷书籍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汇编成一本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琏为《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言。序言说:当时,人们在街上出售白居易的诗“抄写模勒”,到处都是这样。在过去,人们称雕石为“模勒”,在唐代,也称雕版为“模勒”。这里的“模勒”二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擅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回事?
[img]52659[/img]
根据其他古籍的记载,当时剑南、两川、淮南道的人。都是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售。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都没有发出新历,但普通人印的新历却无处不在。颁布历法是封建皇帝的特权。为了维护朝廷的威望,东川节使冯宿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如何禁止一个命令?虽然唐文宗下了这个命令,但民间刻印的历书依然处处流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有不止一个人民间印刷历书。
黄巢起义时,唐熙宗慌慌张张地逃到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因此,江东地方人民编印了自己的历书出卖。唐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位当地官员知道了,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能差一天呢?当地官员的说法真的让人笑掉了牙齿。
雕版印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古代雕版印刷有哪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