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杰出的发明和创造。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张作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公元100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了一本书。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即‘丝’旁”。这句话说当时的纸主要是用丝绸制成的,与一般意义上的纸完全不同。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打击后留在床垫上的薄片。
[img]52625[/img]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称之为“赫蹄”。这也许是纸张发明的前奏,关于这一“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成帝妃曹伟能生王子,被赵飞燕姐妹迫害。他们给曹伟能的毒药是用“赫蹄”纸包裹的,上面写着:“告诉伟能,尽量喝这种药!不能复入,汝自知之!”。因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关。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可以让纸张被大家接受。首先,蔡伦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大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纸张的产量。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和蛋白质远高于大麻,因此树皮的脱胶和制浆比大麻更难。这促使蔡伦提高了造纸技术。西汉时期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期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碱性较大,有利于提高纸浆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上了他在尚方制作的一批优质纸张。汉和帝称赞他的才华,并立即命令世界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生动地再现了汉代造纸工艺。将麻头、破布等原料浸泡、切割、洗涤、煮沸、冲洗、捣碎、加水,制成悬浮浆,取出浆,干燥成纸。
[img]52626[/img]
历史书记载:汉朝皇帝参观了郭氏,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车间和造纸车间(现分为前造纸车间和后造纸车间,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向洛河),可能是汉代造纸车间的所在地。在这两个地方,附近有优越的造纸需求地理环境,有相对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木、森林等)。
蔡伦献纸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造纸专家。他的纸比蔡侯纸更白更细腻。在赵歧的《三辅决录》中,他提到了左伯的纸、张艺的笔和魏诞的墨,说它们都是珍贵的写作工具。笔、墨、纸并列,说明纸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张已成为竹简、木竹、丝绸的有力竞争对手。到了三四世纪,它基本上取代了丝绸,成为唯一的写作材料,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造纸方法是如何取得进步的?如何记录徐慎的《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