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节气。每年正月十五左右(公历2月18日至20日),当太阳黄经达到330度时,就是24节气的雨水。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此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称雨水。雨水节气期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旬,天一生都是水。春天是木头,但是生木的人必须有水,所以春天开始后会有雨。而东风既解冻,又散落成雨。”也就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芽,春天即将来临。比如《易周书》里有雨后“红雁来”、“草木萌芽”等物候记录。
在中国古代,雨水被分成三个等候:“一个等待獭祭鱼;两个等待雁来;三个等待草木萌动。”
在这个节气里,水獭开始钓鱼,把鱼放在岸边,就像先祭后食;五天后,鹅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五天后,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处可见。从那时起,大地逐渐开始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
[img]52166[/img]
雨,意思是两层,一是天气变暖,降水量逐渐增加,二是降水形式,雪越来越少,雨越来越多。”在第一个月中旬,天空将是水。春天是木头,但木头必须是水,所以春天的雨。东风既解冻了,又分散了。”
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春天。
“雨”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至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达到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左右,华南平均气温在10℃以上,华北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前后,油菜和冬麦一般生长回青,对水分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此时,适当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尤为重要。此时,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的降水量普遍较少,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如果早春雨水少,雨水前后及时春季灌溉,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主要加强中耕锄地,同时做好田间沟渠排水,防止春雨过多,导致根部湿腐烂。俗话说:“麦芽,蔬菜浇花”,及时施用苔藓肥料,争取更多的豆荚。华南双季早稻育苗已开始,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抓住阳光播种,努力播种整个幼苗。
在雨季,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仍然非常频繁,天气变化多端。
既然这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提出的穿衣养生原则。早春阳气渐生,气候越来越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很大。虽然雨季没有寒冬腊月那么冷,但由于人体皮肤原因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邪的抵抗力会减弱,容易感邪致病。这个时候注意“春捂”是有道理的。
[img]52167[/img]
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甚至不安,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和哮喘患者更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因素,除了继续进行春季覆盖外,还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节和健康锻炼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雨后,春风变暖,致病的细菌和病毒很容易随风传播,所以春季传染病往往会爆发感冒。每个人都应该保护自己,注意锻炼,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雨水节气中,湿气逐渐升高,早晨露水和霜冻时有发生。鉴于这种气候特点,饮食调理应注重脾胃调理,祛风除湿。此外,由于气候寒冷,蜂蜜、枣、山药、银耳等补品可以适当补充。
雨水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什么意义?雨水节气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