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左右,当太阳达到黄经120度时,就是大暑节气。“大暑,六月中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天,热也分为大小,月初小,月中大。今天,热量仍然很大。”这里有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它的气候特点是:“斗指丙是大暑,斯时天气比小暑强,所以叫大暑。”大暑节气是“三伏天”中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作物生长最快。同时,旱灾、涝灾害等各种气象灾害在许多地区也是最频繁的。
[img]52076[/img]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不是大暑,六月中旬。小大人,极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
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时腐草为萤火虫;二等土润热;三等大雨。“世界上大约有2000种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陆生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在炎热的夏天,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天气开始变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大雷雨经常发生。这场大雨削弱了炎热和潮湿,天气开始向初秋过渡。
腐草是萤火虫。说丹良,说丹鸟,说夜光,说宵烛,都是萤火虫的别名。离明之极,幽阴至微的东西也化为明。《毛诗》说:闪耀宵行。另一种,形状像米虫,尾巴有火,不言而喻,不复原形。
作为一个农业节气,第一个记录大暑的是《易周书·周月解》。书中明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24节气系统应出现到周秦时期。汉代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有24节气的完整记载,其中就有大暑。
由于炎热的气候,在以炎热为代表的三伏天,人们主要生活和休息。为了消暑,还发明了各种民俗,在古代特别繁荣。在古代,有一个仪式是在伏日颁冰,即在伏日取出第一年农历十二月窖藏的冰,供人们消暑。
[img]52077[/img]
从唐宋到明清帝都京师,夏天有皇家送冰的举动。宋朝朝廷从初伏开始,“每天送近臣冰,人四盒”。明朝也会在初夏给文武大臣送冰。明代作家钟欣的《夏冰》是这件事的记载。
当时北京有小贩敲冰盏,沿街卖凉冰。直到清朝还存在,冰盏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它“清冷可听,太平之声”。到了晚清,北京还是有冰的举动。从夏日到初秋,每个衙门都举例送冰。“冰票”是根据不同的官员级别发放的,人们自己拿冰票。
沿湖赏荷花也是古人消暑的乐趣。盛夏六月,无论是北京、杭州还是南京,人们晚上都会出去欣赏新开的荷花。
相比之下,小芳认为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在过去,每年6月,士女聚集在一起。自唐代以来,杭州西湖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在夏天划船;南京莫愁湖和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的民俗之一。过去,南京人在大暑期间乘船夜游秦淮,“呼茶清谈”,赏月观景,风景无限。
二十四节气中大暑有什么意义?大暑节气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