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有哪些传说和习俗?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小暑传说
据说“六月六日”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这一天,几乎在夏天的前夕,为了一年中温度最高、阳光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选择这一天“晒伏”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放在屋里。据说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才能相遇。但是他们中间有一条银河,没有渡船。我该怎么办?6月6日,世界各地的孩子应该把端午节戴在手上和脚上的“百索子”放在房子里,让喜鹊连接起来,在银河系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让牛郎和织女相遇。
[img]52067[/img]
据说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的父亲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只有在6月6日,龙王准确地回家探母。“小白龙”因为渴望探母,昼夜兼程,带来了雷电和暴风雨。
伏日,古人说:伏日是“隐伏避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古书上说,伏日祭祀,“其帝炎帝,其神祝荣”。炎帝传说是太阳神,朱荣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让谷物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有一个“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六月节》:“突然温风来了,因为小暑来了。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深青雾,阶阶长青苔。鹰相催,蟋蟀莫相。”
[img]52068[/img]
小暑习俗
6月初六是“天府节”。据史书记载,这一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福四年。“云”是“礼”,是天赐之节。这就是为什么宋朝皇帝在伏天给臣民“冰”和“炒面”,所以被称为天府节。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可以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煎饼摊鸡蛋。
吃饺子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日常瘦,俗称苦夏,饺子是山东一些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治疗苦夏,早上吃鸡蛋,不吃其他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吃伏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句话叫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处方。徐州人比当地民谣更喜欢吃伏羊:6月6日接女孩,新麦饼羊肉汤。至少三国时期已经开始了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用毛巾擦汗,这里的汤饼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img]52069[/img]
伏天也可以吃水面炒面。所谓炒面,就是用锅把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和糖混合。唐宋时期吃这种食物比较常见,但当时先炒麦粒,再磨面食。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以缓解烦热,止泄。
此外,山东临沂地区还有改善牛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身体强壮,能工作,不流汗。民谣: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喝牛不流汗,一直熬到六月。
夏季是台湾第二期水稻苗期第一期水稻黄熟,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水域属于温水水域,也是温水鱼群聚集期。基隆北部外海有小卷红水捕鱼,黑鲷可以在淡水水域捕鱼。
所谓夏天吃芒果,意味着这个季节是芒果的成熟和繁荣时期。台南县白河镇莲田盛产莲花和莲子。被称为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二十四节气的小暑是怎么来的?民间关于小暑的传说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