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保健必须注意补充体力,解热。因此,小暑应继续遵循“春夏养阳”的原则
黄鳝
夏季炎热的节气离不开空调,但容易诱发风湿病,损害脾阳之气,导致中气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由于夏季出汗较多,中医认为夏季饮食补气非常重要。
俗话说,“小热鳗鱼比人参”,小热前后一个月生产的鳗鱼最有营养、最美味。夏季通常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鳗鱼温暖甘甜,具有补气、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热季节最适合吃鳗鱼。
鳗鱼蛋白质含量高,铁含量是鲤鱼和黄鱼的两倍多,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鳗鱼还可以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img]52074[/img]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莲藕的习惯。莲藕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富含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的功效,适合夏季食用。鲜莲藕用小火炖。切片后加入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可治疗血虚失眠。
绿豆芽
在炎热的夏天,煮一道绿豆芽菜可以清热、解毒、利尿和除湿。此外,豆芽的热量很低,水和纤维素含量高,可促进肠道蠕动,具有排便作用,被公认为夏季减肥,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管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治疗价值。
饺子
在夏天吃饺子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夏天,人们的食欲不振,往往比普通人更瘦。俗称苦夏,饺子是传统习俗中的开胃食品。山东有些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疗苦夏,早上吃鸡蛋,不吃其他食物。
食新(食辛)
过去,民间有“吃新”的习俗,即小暑过后品尝新米。农民把新切的大米碾成大米后,为大神和祖先做饭,然后每个人都吃新酒。据说“吃新”就是“吃辛”,这是小暑假后的第一个艰难的日子。城市通常买少量的新米饭和老米一起煮,再加上新上市的蔬菜。
[img]52075[/img]
面
伏天也可以吃水面炒面。所谓炒面,就是用锅炒面粉,然后用水和糖混合。唐宋时期吃这种食物比较常见,但当时先炒麦粒,再磨面食。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以缓解烦热,止泄。
羊肉
徐州人吃羊肉,叫做吃羊肉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姚顺。在此期间,彭城有一碗羊汤,没有神医处方。徐州人喜欢吃羊肉比当地民谣:6月6日接女孩,新麦饼羊肉汤。
伏日吃面的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魏春秋:伏日吃汤饼,用毛巾擦汗,面色鲜艳的汤饼是热汤面。荆楚岁记:六月伏日吃汤饼,叫辟邪。五月是恶月,六月也要辟邪。
黑鲷
夏季是台湾第二期水稻苗期第一期水稻黄熟,也是丝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水域属于温水水域,也是温水鱼群的聚集期。基隆北部外海捕获小卷红鲷,黑鲷可以在淡水水域捕获。
小暑节气的传统美食有哪些?这些传统美食应该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