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前后进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读九流百家之言。建武30年,父班彪卒,从太学回乡。担心的时候,他开始在班彪续写《史记》史记作品《后传》的基础上写《汉书》,基本完成到章帝建初中。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洛阳求学
班固出身儒家世家,从小接受父叔的教育和熏陶,九岁就能背诵。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许多人来拜他为老师或与他讨论知识。受父亲、朋友和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班彪晚年致力于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关注汉事。建武二十年(公元年),王充到首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欣赏班固的才华和志向,认为班固将来一定能完成写汉代历史的重任。
[img]51528[/img]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对儒家家族的家庭教育不满意。为了进一步学习,班固定在16岁进入洛阳太学习,在这里,他努力学习,通过各种经典,无论儒家还是其他100个理论,可以深入学习,同时注意知识,不遵守老师,不停留在声音意义,分支,但要求通过经典的正义。这是他将来成长为一代良史的重要条件。班固在这里遇到了崔胭、李育、傅毅等同学。因为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出众自豪,受到同学和士林的好评。班彪去世时,班固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却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着述能力。
举贤求仕
建武三十年(公元年),班彪去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不得不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从京城官宦之家到乡下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强的班级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不气馁,继承父亲未完成工作的决心也没有改变。班固认为父亲已经写成了《史记后传》的一部分,内容不够详细,布局还有待改进;未写的部分需要重写。因此,在父亲成为《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他利用家藏丰富的书籍,正式开始了写《汉书》的职业生涯,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
永平元年(公元年),汉明帝任命东平王刘苍为将军,允许他选择40名辅助官员。班固认为这是一个出官的好机会。为了积极推荐人才,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他写了一篇奏记(《东平王苍》)。班固的自我推荐没有成功,但他推荐人才的大部分建议都被刘苍采纳了。
[img]51529[/img]
私修国史
永平五年(公元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写《汉书》时,有人向朝廷写信,告诉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令扶风县逮捕他。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手稿也被政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同郡人苏朗曾被告伪造图预言,被捕入狱后,迅速被处死。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班家上下都很紧张,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往首都洛阳,打算上书汉明帝,替班固申冤。
班超策马穿华阴,过潼关,赶往京城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此案的关注,特别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把父兄两代人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和宣传“汉德”的意图都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把查抄的手稿送到了京师。读完手稿后,明帝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讶。他称赞他的手稿确实是一部奇作。他下令立即释放,并召集京都洛阳皇家学校书记部,崇拜兰台令史,负责和校准皇家书籍。
受诏修史
班固被誉为“兰台令史”。他被任命为与前遂阳县长陈宗、长陵县长尹敏、司隶一起编写东汉光武帝的事迹《世祖本纪》。班固和陈宗一起工作,很快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订,受到了明帝的赞扬。由于班固在编写《世祖本纪》过程中的出色努力,他被提升为“郎”官员(校书郎),负责整理学校的皇家书籍。
班固继续修炼光武帝一代的历史事迹,并撰写了东汉英雄、平林、新市叛军和公孙的故事。共有28篇文章被列入传记。这样,光武帝一代的记录总体上是完整的(即后世《东观汉记》中的光武帝部分。《东观汉纪》是东汉的当代历史。自明朝以来,章帝、安帝、桓帝、灵帝、献帝都在历代续修。班固在其创始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开了个好头。)
班固一生经历了什么?班固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