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唐朝,建于宋朝,历经十帝,享国189年。自881年李思恭拜定难军节以来,位于西北边境的李氏政权一共延续了346年。西夏迎来了李元浩称帝、建国号大夏之后最辉煌的历史。这一新政权不断发动三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林府丰战役、定川寨战役等多场大规模战役,歼灭北宋西北军精锐数万人。1044年,辽兴宗御驾亲征,率领10万精锐辽军征服西夏,但在河曲战役中被西夏军击中。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50772[/img]
在连续击败宋辽两大强敌后,西夏军力达到鼎盛时期,总兵力超过50万,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士兵。然而,铁木真崛起后,西夏在与蒙古的决战中节节败退,最终被蒙古人灭亡。我们不禁要问,在与蒙古的决战中,西夏的50万军队去了哪里,为什么在面对蒙古人时不堪一击?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三个。
一、内斗不断,国力内耗不断
李元昊称帝初期,努力工作,指挥得当,多次取得大胜,使西夏军力进入巅峰。然而,西夏的巅峰时期,就像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宋辽大败后,李元昊骄傲自满,开始穷奢极欲,越来越荒淫无道。李元浩强行把儿子宁令哥的妻子当妃子,惹怒了宁令哥,最后被宁令哥挥刀割鼻,流血过多而死。皇宫里的杀父悲剧给西夏的未来蒙上了沉重的阴霾。此后,西夏内斗不断,政变频发,母党专政,外戚专权,使朝政混乱,社会动荡,国力内耗严重。
二、君主昏庸,昏招频发
在这种情况下,西夏迫切需要一个雄主来扭转局面。然而,不幸的是,西夏来到蒙古,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时,他经常站起来。西夏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它不能军国主义,多面树敌。大败宋辽后,李元昊西夏兵力强大,但国力衰弱,就是一个例子。西夏作为一个小国,夹在众多大国中,依靠灵活的外交政策,还能活上百年。辽国强大时,西夏向辽国称臣,借助辽国威势制衡北宋;辽国灭亡后,西夏依附于金国。虽然两国战争不断,但金夏联盟依然存在,这也是西夏能够保证自己不被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但由于西夏政变不断,皇权变化频繁,国策也在不断变化。西夏对辽、金、宋都是时战时和,这使得三国都与西夏有着深深的怨恨。蒙古崛起后,西夏再次成为蒙古的附庸,攻打金国。《金史》评价西夏是“立国200多年,抗衡辽、金、宋三国,无常,视三国的强弱而异”。
[img]50773[/img]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率军围攻西夏中兴府后,西夏朝堂的许多大臣主张连金抗蒙。然而,神宗遵旭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不仅与金国和谈,激怒了蒙古人,而且由于对蒙古的恐惧,从未与金国确定过盟约。1223年,神宗强迫太子德任率军攻金,但德任宁愿被父亲关押,也不愿为蒙古人打金国。当蒙古军再次袭来时,神宗想到的不是抵抗外敌,而是迅速退位,将皇位传给德旺,自称太上皇,以逃避战争。德旺继位后,是夏献宗,他和金国约为“兄弟之国”,共同抗蒙,但蒙军袭来后,他立即向蒙古人乞讨。但当蒙古人同意后,献宗又准备举兵抗蒙。献宗的出尔反尔,不仅让西夏孤立无助,也激怒了蒙古人。献宗和阿沙的勇气值得我们钦佩,但必须指出,他们反复无常的外交政策是对情况的错误判断,西夏的最后机会随时消失。
三、国力有限,军力略有衰退
虽然西夏人勇敢善战,但西夏毕竟是西北边境的一个小国,土地狭窄,人口稀少。《宋史·夏国传》记载:“军司驻军总兵力50多万,擒生10万,兴灵之兵,精练之兵2.5万,别副以兵7万为资助”。这样,西夏常备军的数量就在70万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量。但要知道,西夏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制,战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都有自己的弓矢甲”。@ 根据常备军的数量,西夏的总人口不到300万。
[img]50774[/img]
除人口稀少外,西夏经济发展困难。西夏青盐矿产资源丰富,武器制造业也处于领先地位,但缺乏贸易渠道。北宋关闭互助城市后,西夏经济遭受重创。
虽然西夏国力的局限性使它多次击败辽宋,甚至多次击败蒙古军队,但它仍然没有主动权。只要发生大规模战争,无论西夏输赢,国力都在下降。西夏错误地依附于蒙古后,成为蒙古军队的来源。无数的西夏人被迫为蒙古人而战,这使得西夏人口急剧下降,军事力量进一步下降。
@ 虽然西夏与蒙古决战前仍有数十万军队,但西夏朝廷腐败、社会动荡、财政不足、军事力量衰退自然不是新兴蒙古人的对手。保义两年(1227年),被蒙古军围困半年后,中兴府粮草不济,城市瘟疫再次发生。夏末皇帝看到大势已去,只能投降蒙古,西夏灭亡。由于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时去世,蒙军攻占中兴府后展开屠杀,将所有的宫殿和陵园都烧毁。延续了近200年的西夏,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为什么西夏有几十万大军,面对蒙古没有一战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