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孙权统治的吴国情况非常糟糕。可以说,他没有法律和纪律,没有道路。君主和大臣都怀疑,骨肉相残。这与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政治清明正好相反。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然而,为什么治理最好的国家是第一个灭亡,治理最差的国家是最长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孙权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吴人治吴”,实现了自己政权的“江东化”。
既然江东士族把自己和孙的政权绑在一起,实现了利益的“一体化”,他们也应该保卫东吴,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蜀汉则相反。刘备和诸葛亮不仅没有实施“蜀人治蜀”,而且实现了自己政权的“益州化”,而且不断地将益州士族的底层化和边缘化。
[img]49697[/img]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统治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被排除在外,在经济上被剥削,在法律上受到制裁,在仕途上没有希望。与蜀汉政权不仅是“同路人”,而且可能是“对立面”。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蜀汉政权的领导人有多优秀,无论他们有多敬业,然后以身作则,都是没有用的。益州士族不能像江东士族那样保卫国家。他们只会站起来,袖手旁观,讽刺,甚至幸灾乐祸。
利益决定了益州士族的整体取向。
不能说诸葛亮没有责任。诸葛亮高估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吸引力。他不知道曹魏此刻已经不是曹魏了,“复汉”早已成为过时的口号。
对于士绅和地主来说,实行“九级官法”的曹魏比东汉好。他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朝”?相反,坚持汉初制度的蜀汉完全没有吸引力。
因此,益州士族不会真正支持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建国战略。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等待曹魏“解放”他们,实现他们的理想。
众所周知,这就是“蜀人治蜀”和“九品官”。益州士族的理想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告诉我们,士族地主最终将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华帝国的统治阶级。曹丕做到了,孙权也做到了。
[img]49698[/img]
@ 曹丕的魏不再是曹操的魏;后期的吴也不是前期的吴。他们都在为晋朝做准备,蜀汉是“反潮流”的。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司马的晋朝执行曹丕路线(儒家士族路线),没有曹丕;诸葛亮的蜀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法家寒族路线)。
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种情况是通过“战时军事管理”的方法造成的,不一定是“可持续发展”;人们更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吃饱。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法国寒族路线无法战胜儒家士族路线,因此三国最终将归于晋。
蜀汉真的是魏蜀吴中最弱的吗?为什么它是第一个灭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