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有一种官员权力很大,地位很高,可以说是“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持有政府权力,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这种官员通常被称为“首相”或“首相”。但首相和首相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img]48640[/img]
@ 我们来介绍一下丞相。“丞相”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在秦国设立相邦,但尚未设立丞相。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成立了左右丞相,作为相邦副手。从那以后,相邦和丞相一直同时存在,比如魏冉、吕不韦等人都做过相邦。吕不韦被免职后,没有人出任相邦,但丞相的一职却被保留下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秦二世创造了中丞相。李斯、赵高等人都曾当过丞相。汉承秦制,继续建立相邦。为避免刘邦的忌讳,将相邦改为相国,丞相仍是相国的副手。比如汉代的第一任相国是淮阴侯韩信,后来曹参、萧何、樊迅等人出任相国。汉代的第一任丞相是萧何,后来两次晋升为相国。
吕后统治时期,汉朝设立了左、右宰相,但汉文帝以来,汉朝只设立了一位宰相。当时,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许多封国都有自己的相国和丞相。汉惠帝下令废除各诸侯国的相国,只保留丞相一职。到汉景帝时,各诸侯国的丞相都变了。此时至汉哀帝元寿二年,西汉丞相共存220多年,也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最长的时期。
汉哀帝到东汉建安十三年,汉朝没有成立丞相。后来曹操复设丞相,亲自担任,但时间很短。隋唐时期,丞相基本没有设置,南宋改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元朝在中书省设置丞相,但明朝时,朱元璋胡造反,彻底废除了中国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而且秦汉时期的丞相虽然没有官品,但却是百官之长,官阶也是最高的。南宋以后,丞相官居正品。
[img]48641[/img]
@ 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宰相。与宰相相比,宰相不是朝廷规定的官名,而是一个制度,是中国古代辅助君王、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总称。宰相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如商朝时期的伊尹为相,西周的周公为太宰。他们都是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人,除了君主。“宰”的意思是“主宰”,“相”原本是相礼之人,字意有辅助意思。在《韩非子·显学》中,后人将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合称为宰相。
宰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官名也不同,如先秦时期是相邦,秦统一后是宰相。汉代的宰相也可以被称为宰相,并且长期由一个人担任。但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改为群相制。也就是说,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制衡。到了宋朝,宰相就是同平章事,比如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当时就是同平章事。明清时期,宰相制度虽然废除,但还是设立了内阁和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内阁首辅和领班军机大臣。
[img]48642[/img]
@ 宰相和宰相的区别。综上所述,丞相是古代朝廷的官名,宰相是一种制度。丞相在职能上确实和宰相差不多,也可以称之为宰相,但宰相并非完全由宰相担任。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是宰相。他可以是相邦、相国或司马。只要他有最大的权力,他就是宰相。宰相在特定时期可以称为宰相,其他时间只能是名不见经传的傀儡。
古代宰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官名,一个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