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经常出现银针试毒的情节。如果银针变黑,说明有人在食物中下毒。原理是什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8209[/img]
砷(主要成分为AS2O3)是中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砷毒性严重。一次大量摄入砷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抽搐等症状,而多次摄入引起的少量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肝肾损伤和皮肤色素变化。
与砷的悠久历史相对应,银针探毒法在我国古代断案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折狱龟鉴》、许多历史古籍,包括《洗冤集录》,都有相应的记载。此外,银针探毒也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最爱。
然而,银针探毒真的像书中记载的那样科学准确吗?答案是:否。
银针探毒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必须从砷的制作入手。砷是砷(As)氧化物(砷在古代也被称为砷)。砷以硫化砷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常见的含砷矿物有斜方铁矿(Feas2)、雄黄(As2S2)、雌黄(As2S3)、砷黄铁矿(FeAsS)等。
在古代,取砷的方法是研磨矿物,去除大块杂石,在封闭的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毒沙升华后,凝结成的白色粉末是砷。
[img]48210[/img]
由于古代冶炼技术差,工艺粗糙,砷中常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发生反应,产生黑色硫化银(Ag2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变黑了。换句话说,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砷中的硫杂质,而不是砷本身。@ 古代银针探毒的成功应用纯属巧合。
事实上,银不能与纯砷发生化学反应,用银针检测砷不仅不科学,而且更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案件。
人死后,尸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硫化合物,众所周知的尸体气味(主要是硫化氢气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硫化物大多与银反应,产生硫化银。也就是说,即使是正常死亡的尸体也很容易使银针变黑。即使是富含硫的新鲜鸡蛋也能使银针变黑,给人一种有毒的错觉。而目前常见的毒物,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针检测到。
事实上,中毒死亡的尸体往往符合急性死亡尸体的一般迹象。同时,尸体还会出现血液暗红色流动性、内部器官出血、体表粘膜点状出血等特征。由于毒物的不同,尸体也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
虽然这些典型特征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每一次中毒死亡都会发生这些变化,也不容易识别。@ 案件中的每一具尸体通常都必须用材料进行毒化检测,特别是那些被怀疑死于中毒的尸体,应该进行系统的毒物筛查。
在毒化检测中,常用的材料部位包括胃内容物、血液、尿液、肝脏、肾脏和大脑。其中,血液是最重要的,可用于毒物的定量检测。由于人体内不同毒物的作用部位和积累部位不同,材料部位通常由可疑毒物的毒理性质决定。
中毒的尸体现象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判断方向,不能作为决定性的证据。“毒死”的最终结论只有在定性、定量地检测不同器官、组织和血液中的毒物,并获得高于死亡血液浓度的数据后才能得出。
银针试毒的故事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