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非常善于在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灵和性格。具体来说,他在赋中表现出对世界的渴望。
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在赋中表现出崇高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表达了内心的忧郁、愤怒和不公正。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名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8156[/img]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平行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并以平行散文的形式进行了散文化,实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不仅是六朝平行散文的新变化,也是唐代平行散文流行格律化的先驱。
王勃二十九岁时创作的一篇文章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滕王阁序》全称《秋天登洪府滕王阁告别序》,又称《滕王阁诗序》和《宴滕王阁序》。文章的写作时间一直有四种说法。
[img]48157[/img]
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唐末五代王定保编写的《唐言》。这本书记载,王勃有《滕王阁序》,时年十四。王勃的父亲可能是六合的县长,王勃去六合路过洪州。而且文章里有句话叫“童子怎么知道,逢胜果”,也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成立的。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元代辛文房所在的《唐才子传》。这本书说,《滕王阁序》应该是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王波二十九岁去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时任交趾县长)路过南昌时做的。
[img]48158[/img]
从广泛的文章内容和丰富的辞职来看,它更像是成年人的作品。“孩子”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谦虚的词来表达他们的年轻和无知。
文章中还有“无路可走,等待最后的弱冠”,“弱冠”指的是20岁。因此,第二种说法比第一种说法更合理,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请注意,这里的“29岁”指的是虚拟年龄。
@ 还有“十三岁说”和“二十二岁说”,学术界认为没有明确的证据,需要讨论。
一直有四种说法?王勃二十九岁为什么认为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