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九年(1182年),朱52岁时,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之后,朱还在努力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标准,《四书》构成了朱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至明清时期,《四书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睐。作为治国的基础和人民思想行为的标准,它已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淳熙十年(1183年),朱在武夷山九曲溪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致力于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课。淳熙十二年,朱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
[img]48111[/img]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了《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诏令朱知漳州。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去漳州任职。漳州朱的所有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阴(免)横赋、敦风俗、播儒、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所有变革的灵魂。当地土地合并的趋势盛行时,官僚地主依靠这一趋势吞并了农民的耕地,税收并没有随地转移到地主身上,导致“田间税收不均衡”,失地农民被更严重地剥削,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为此,朱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这一建议必然会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却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最终未能实施。在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的长子朱学卒。听了噩耗后,朱无奈以治子丧祠。五月,朱迁居建阳。第二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州精舍”,即淳佑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
[img]48112[/img]
绍熙五年(1194年),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动朝野,湖南地方形势突然紧张。朱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送紫章服。有道家傲骨、忧国忧民心态强烈的朱,不敢推辞朝命,欣然拜命前往任。五月,朱到潭州。此时瑶民已败退深山,被困溪洞。朱采取了善后招抚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起义军首领蒲来矢。朱的招抚遭到湖北帅王林的反对,因为镇压瑶民起义是湖北和湖南的共同行动。蒲来矢护送后,王林主张杀害警察。在入都奏事中,朱不得不直接向宋宁宗面恳,要求对瑶民“不失大信”。朱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改建扩建,业余时间亲自来这里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曦除了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在行宫便殿奏事。一是宋宁宗正心诚意,二是宋宁宗读经穷理,三、四、五是潭州善后事宜。10月14日,朱昭奉诏讲述《大学》,反复强调“格物、知识、真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矫正君德来限制君权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愈周的不满。因此,朱在朝代仅46日,就被宋宁宗批准辞去了待制兼侍讲的职务。
朱是如何治学勤政的?提倡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