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自白:“余学草书30多年。刚开始以周越为师,所以二十年来,他一直兴高采烈地说着俗话。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是古人的笔意;后来又要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是窥笔法之妙;在博道舟中,看了多年的荡桨,群丁拨,却觉得少进,喜之所得,常常要用笔。从黄此自道可知,他的学草首先是学时人周越。我们现在很难看到周越的书法,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文献记录中想象它的大致规模。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7996[/img]
苏轼以周越书为“险恶”,米霏则将周越书评为“气势磅礴,锋刃交加”。黄后来在一篇论文中表达了他对周越书法成熟后书法和书法思想的看法:“王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都很精彩,同时用笔也很好。若胸中有几千卷书,不随世间庸,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盖美而病韵者,王着;劲而病韵者,周越-都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无效。毫无疑问,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应该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就是窥笔法之妙”。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最近,士大夫很少有古法,但他的笔左右缠绕,所以他的名字是草书,不知道蝌蚪、篆、隶同法的同意。几百年来,只有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和余三人悟出了这个法可。苏才翁有悟处,不能尽其所能,其余的都是平庸的。”
[img]47997[/img]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也得益于其书外功的理解。除了上面提到的“余宇道舟,看了多年的荡桨,群丁拔拔,却觉得少进,喜之所得,常用笔”之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以解释因缘:“余宇居开元寺西怡思堂。坐在江山上。在这里作草,似乎是江山之助。然而,颠长史,狂僧皆倚,通神入妙。余不喝酒,忽五十年,虽然欲善其事,但器不利,行笔处,时时简跌,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张旭、怀素作草都醉酒进入非理性无私的状态,纵笼挥洒,常常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喝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尽管它的禅修妙悟,虽然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且它的笔,相形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也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佛经语诸草书帖,如山谷所作的《诸上座帖》,真是得其妙理。因此,黄庭坚开创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img]47998[/img]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至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作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创始人李志敏评论道:“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都以韵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典雅,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陈和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与张磊、赵补之、秦观一起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同名,世称“苏黄”。
书法独树一格,是“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和草书有什么关系?学完草书,他是怎么自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