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魏延真的反心吗?根据史料,这是一个很大的冤案

魏延真的反心吗?根据历史资料,这是一个很大的冤案。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天,诸葛亮病得很重。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于是秘密召集了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死后退役。他安排魏延断后,姜维继续。他还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军队可以不理他,独立行事。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造成了严重后果。

[img]47491[/img]

@ 教练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和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几个人,既要有自己的亲信,又要有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当时是前军师,征西将军,假期,领汉中太守,南郑侯。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担任尚书、假期、领导隶校尉、益州牧、武乡侯。两个人都有假期,封侯。由此可见,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就官位而言,杨、费、姜三人都无法与魏延相比。但诸葛亮举行了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显然是故意的。

其次,诸葛亮没有安排他身后的军队教练,但在魏推迟后,姜伟在前后军队之间发挥了联系和辅助作用。至于杨毅,看看未来的发展,似乎全军都认定诸葛亮要求杨毅暂时代表全军指挥官的职位。事实上,杨毅在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没有正式任命,带领全军名称不正确,言语不好,这为魏、杨内斗奠定了灾难。

@ 诸葛亮的密令:“如果延长或不服从命令,军队就会自发。“这似乎把魏延未来的抗命定义为“叛逆”。历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安排。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诸葛亮一生谨慎,魏燕主张出人意料地获胜。诸葛亮不得不担心魏燕在获得军事指挥权后会违反既定的军事路线,实施自己的战略,这是诸葛亮无法容忍的;第二,诸葛亮一直以“奉职”为标准选拔官员和人才。他推荐和重用的官员,如郭游之、费毅、董允、蒋婉、姜伟、向宠等,都是遵守规则的人。魏延为人骄傲,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盲目追随上级。他自称韩信,认为诸葛亮胆小,经常感叹自己没有才华。刘备死后,他经常不买诸葛亮的账,这必然会引起诸葛亮的嫉妒;第三,诸葛亮拒绝魏延,为他的继任者蒋婉、费毅和姜伟扫除障碍。魏延在朝中、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当时人们私下议论,诸葛亮死后一定要被他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摧毁了蜀汉的国家栋梁,并想把魏延长到死地。

虽然魏延被杀的原因与诸葛亮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诸葛亮的死亡。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是杨毅、费毅、蒋婉、董允等人。

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魏延傲慢,杨仪自负,两人关系势同水火。两人坐在一起争论时,魏延有时会举刀向杨仪比划,杨仪总是“哭”,哭得一塌糊涂(见《三国志·费祎传》)。诸葛亮对魏、杨冲突的态度是“不忍偏废”。然而,在五丈原解释临终决定时,魏延被排斥在外,显然是权力和情感的天平倾斜到杨仪一边。将魏延安排为断后将军,相当于授予杨仪全军最高指挥权。

[img]47492[/img]

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命费祎试探魏延的意图和计划。魏燕对费毅说:“虽然丞相去世了,但我还活着。我可以让政府的亲戚护送尸体回去埋葬。我留下来率领军队攻击小偷。我怎么能因为丞相去世而放弃世界呢?更何况我魏延是谁,怎么能被杨仪指挥,作断后将!魏延这话,公于私都没问题。伐魏乃天下大事,诸葛亮一人死亡,便将兵临渭水,接近长安的十万大军撤退,弃北伐大业,确实不合理。

此外,魏延官爵在杨仪之上,也没有理由服从杨仪的指挥。就这样,魏延和费祎重新讨论了治丧的步骤:谁护送诸葛亮的棺材回蜀,谁带兵继续北伐。两人签署了新的作战安排,准备向部队传达。但费祎却口是心非,只想着赶紧脱身。他骗魏延说:“我替你说服杨仪杨长史,长史是文官,不太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这个决定。“当他脱身后,他背信弃义,帮助杨仪全军返回蜀中。魏延发现时,大军已按诸葛亮的计划撤退。

魏延立刻怒不可遏,“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趁着杨仪行军迟缓,抢先一步,烧掉了所有的阁道。魏延的意图很明确,因为杨仪掌握了全军的统帅大权,所以无法与之竞争,只能赶回成都,向后主奏讲故事。杨仪也不甘落后,于是两人都向刘禅上表,都称对方为“叛逆”,双方的书在同一天交给了刘禅。刘禅没有主见,不知道是非,就问蒋婉和董允。蒋、董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再加上魏延和同事关系一直不好,所以两人都偏向杨仪。于是刘禅命令蒋婉率军攻打魏延,但在蒋婉到来之前,魏延因拒绝南谷口与赶上的杨仪作战而被杨仪杀害。

为什么魏延不赶回成都,而是在南谷口用弱势力量对抗杨毅?也许他得到了刘禅派蒋婉讨伐的消息。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进入成都,向后主辨别了真相,所以不得不回去和杨毅打架。

这时,形势对魏延本极为不利,被当初接替他固守汉中的王平骂了一顿:“公亡,身尚未寒,汝代何敢乃尔。魏延所部立刻动摇了军心,“众知曲在延”(军士们知道魏延错了),所以都不愿意为他努力,都散了。事实上,所谓的“曲在延”只是一种表象,想象一下,当兵怎么知道上层斗争的内幕,他们只知道服从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由于皇帝和宰相都站在杨仪一边,认为魏延反叛,所以当兵反水是正常的。

所有的士兵都散了,魏延别无选择,只能和儿子一起逃到汉中,杨仪派马岱去追他。当魏延的第一级被送到杨仪面前时,杨仪用脚踩着魏延的头,笑着说:“庸奴,看你还能再做恶吗?之后杨仪又“夷延三族”(见《三国志魏延传》)。魏延,一代名将,没有死于对敌战争,也没有看到任何反叛之心,却被诬告为“反骨”,身死族灭亡,可惜可怜。

[img]47493[/img]

虽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多年的打击和排斥以及杨毅、费毅等人的仇恨有关,但魏延本人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处置也是不合适的。他不应该相信费毅,也不应该在退役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给人一个谋反的把柄,更不用说在南谷口与数千人对抗杨毅的十万军队了。这完全是用卵击石,不管你做什么。

讽刺的是,魏延的敌人似乎对杨仪有反骨。杨仪杀魏延后,自以为功勋至伟,取代诸葛亮的人不是自己的。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早就安排蒋婉为继承人,后主只给了杨仪一个虚衔。于是杨仪抱怨道:“丞相刚死的时候,如果我举军投奔曹魏,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我真的很后悔!“费祎对“大逆不道”这句话密报后主,结果杨仪被废为老百姓。杨仪不知悔改,“复上书诽谤”,结果入狱,然后自杀。杨仪之死有罪有罪,但毕竟也很遗憾,他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怪诸葛亮生前用人不当,无法协调下属关系。他死后,蜀汉政权的内讧加剧了人才资源匮乏的蜀汉,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魏延真的反心吗?根据史料,这是一个很大的冤案魏延真的反心吗?根据史料,这是一个很大的冤案

,,,,,,

  • 关兴简介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次关生
  • 关兴,字安国,蜀龙翔将军。关羽的第二个儿子。荆州失陷后,羽毛被杀。兴和张飞子宝拜为兄弟,先主伐吴,担任蜀汉侍中监军,...

  • 三国密史:为什么老将黄忠年近花甲才名垂天下?
  • 说起黄忠,人们自然会在前面加上“老将”二字。的确,黄忠出名的时候已经很老了。关羽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可想而知...

  • 曹操在讨伐董卓时会冲到前面。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曹操被后人称为叛徒。虽然他在三国舞台上多次取得胜利,创造了一个基础,统一了北方,让当时的人们有了一顿饭。从这个角度来...

  • 谁是三国最糟糕的将军?三国形象名誉毁灭的三将
  • 《三国演义》除了被毁的王朗、蒋干、鲁肃外,还成功塑造了淳于琼、周瑜、魏延等几位将军的颠覆性形象。这些人物也深入人心...

  • 魏延简介:三国蜀国将军魏延的资料简介
  • 导游:南阳县义阳人魏燕以刘备的私兵身份进入蜀国。他取得了许多成就,并被提升为牙门将军。当刘备称汉中王时,他被提拔为镇...

  • 指的是三国十大神箭手:黄忠力压吕布列第一
  •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攻击力和攻击范围都比近战武器强,所以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同时,它的程度已经成为战斗中的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