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于公元前214年通航。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灵渠从东向西流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将兴安县东部的海洋河(湘江源头,从南向北流动)与兴安县西部的大溶江(漓江源头,从北向南流动)相连,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img]47093[/img]
2018年8月13日,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公布。其中,中国灵渠等四个项目均已成功申报。
灵渠挖掘的历史
秦并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后,秦始皇在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率兵50万分,南征百粤,开拓岭南,统一中国。
每个军队都应该占领五岭的一条主要通道,而占领湘桂两省边境通道的就是其中之一。起初,它遭到了当地民族的抵制。三年内士兵无法进入,因此很难转移工资。
28年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皇帝负责军需供应,督促士兵和民夫在兴安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人工运河,运送粮食和工资。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东汉建武18年(42年),交趾女子征侧,征二反叛朝廷,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继续疏浚灵渠。
唐宝历元年(825年),渠道崩溃,船无法通行。桂管观察使李波命令垒石建造犁形拦河坝,即大小天平,使河流分流进入南北通道。
[img]47094[/img]
并在南、北渠道设置高水位建筑陡门,便于通航。秦监御史禄挖运河时,灵渠的工程设施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李波改造后,有了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录。
明洪武29年(1396年),监察御史严震直接主持修灵渠,9110多名民夫于9月11日兴工,11月底竣工。由于大小天平的提高,两个溢洪涵的泄水量较小,遇到洪水时堤岸被冲走,洪水流向北运河。南运河较浅,不能通航,影响农田灌溉。因此,在永乐2年(1404年)2月,修复如旧。
清嘉庆24年(1819年),广西巡抚赵慎珍捐款修灵渠,由桂林知府周监修。9月15日开工,11月20日完工。到目前为止,有32个陡门。即北渠4座,南渠28座。光绪11年(1885年),洪水冲毁了分水坝和南北陡堤,广西护理院李秉衡请求修渠。
由于华堤旧址填淤,改建于原址下游30丈,大小天平叠石如鱼鳞,接缝处胶有灰泥,外复巨石。修北渠3陡,南渠19陡,修四贤祠、飞来石、蛤蟆塘、排水天平、黄龙堤等5个石堤。
灵渠挖掘的历史意义
[img]47095[/img]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开辟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障。大量粮草通过水路运往岭南,物资供应充足。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那一年,秦兵征服岭南,立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县,将岭南正式纳入秦朝版图。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形成了遍布华东和华南的水运网络。自秦朝以来,它在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密切接触各民族人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灵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修复,但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什么时候挖灵渠?灵渠的挖掘有什么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