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督管理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汉学”。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7060[/img]
在古代,在国子监督学习的学生被称为“监督学生”。国子监督不仅接受了全国各族的学生,而且还接受了外国学生。在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子学或国子监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国家管理机构的功能,另一个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与“太学”相比,国子学的设立不仅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机构,而且承担着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与此同时,国子监和太学也可以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督”出现后,“学习”和“监督”的不同含义表明两者在两种功能上有不同的分工。“学习”是教授知识、教育和最高大学的功能;“监督”是监督和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img]47061[/img]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律令、书数等。@ 国子监对教职员工的职务、待遇、监生的管理、待遇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国子监的职位和职责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期,荀子曾三任纪下学宫祭酒,相当于现任大学校长。唐朝的韩愈和明朝的崔铣都曾任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代是官名,现在是学位名。秦汉时期是掌管书籍文典、熟悉历史事务的官职,后来成为学术专业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
学官的名字。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任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培训。
【学政】
学官的名字。“提督学政”的简称,是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北京官员担任。
[img]47062[/img]
【教授】
最初是指教授知识、讲座和教学,然后成为学生的名字。汉唐以后,各级学校都设立了教授,负责学校课堂考试的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的名字。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学政考试,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款即可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
明清时期,通过考试录取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学生。学生包括增生、附生、林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国子监:元、明、清时期设立,又称[太学]或[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