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什么?郡国并行制有什么意义?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郡国并行制简介
在汉代实行县制的同时,也存在着分封制,这与秦朝最大的区别。西汉初年,秦朝的县制在当地继承,同时分封为同姓诸侯国,县制并行。
[img]46880[/img]
实施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一、汉代郡国并行制
早在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刘邦就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不是刘姓,所以他们被称为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的直系,又占据了一方,在封立后的几年里,他们相继被杀。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个国家,他们是国王,权力很大,他们的政权和中央基本相同,除了太傅和总理由中央任命,皇家历史医生以下各级官员,由王子自己任命,王子也有一定的军事权力、财政权力、权力等,历史称郡国并行制。
二、西楚郡并行制
《后汉书百官志》:由于项羽所立的诸王制,汉初立诸王,土地广阔,千里之外。
因此,学者们认为,汉朝郡国并行制是西楚郡国并行制的翻版,或者汉朝郡国并行制继承了西楚郡。
郡国并行制的发展历史
西汉(前202年~8年)在过去的200年里,领土和政治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期地图小于秦朝,北部河套地区占据匈奴,南部五岭以南为赵佗(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江南部)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四川西南部)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全国只有40多个县,其中大部分属于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诸侯王国,汉初诸侯王国的地位远高于汉郡。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减,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低,与县同级行政区划。汉代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县(国)县两级制,本质上与秦代县制没有什么不同。
[img]46881[/img]
文景两代相继实施的“亲制疏”和“众建诸侯”政策,增加了王国数量,缩小了领域;景帝接受了王国支郡的中央政府,并激增了汉郡的数量。到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共有25个王国(西汉王国最高数)和43个汉郡。
然而,领土仍然与汉初相同,并没有扩大。汉武帝后来被分为司隶部第一部,刺史部第十三部,共有14个监察区。上述103个县根据地区分为这14个部门。
郡国并行制有什么意义?
一、郡国并行制的作用
郡国并行制在西汉时期开始实施,其原型出现在楚汉之争中。当时,刘邦为了分散项羽的下属,扩大势力,将韩信、英布等将军分封为王。
自周天子分封制实施以来,世界各地的诸侯王其实都是周姓,秦楚等姓氏只是因为封地不同而衍生出来的,各路诸侯同周天子本质上是一脉。
关于刘邦分封的诸侯王,不是刘氏,也不同于自己的脉络,是“异姓王”。“异姓王”的书封是后来出现的郡国并行制的前身。也就是说,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最初是刘邦用来扩大自己的力量,分散项羽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汉景帝时期,西汉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通过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治理。再加上之前的“不同姓氏的国王”的密封,最终建立了郡国并行制。也就是说,在汉景帝时期,郡国并行制的作用划分了土地,有利于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管理。
综上所述,郡国并行制经历了西汉几代皇帝,从诞生到正式建立。当时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在于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即:
首先,郡国并行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分封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诸侯国自身发展经济,有利于正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县国并行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当时,西汉地域辽阔,但气候因地而异。如果朝廷制定统一的发展政策,就不利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县国并行制度实施后,各王子可以根据国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独立开发适合其的农业。
[img]46882[/img]
二是郡国并行制的意义
面对开国功臣,刘邦初定天下,一方面非常感激,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防备,俗话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于是,郡国并行制诞生了。刘邦等皇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是削弱刘邦之前封存的异性王的势力。
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在于稳定国家,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但这一目的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根据西汉的历史记载,刘邦去世后,他的后代接管了国家,出现了“七王之乱”。
关于“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实际上是在汉景帝统治期间。当时诸侯国的势力远高于县,诸侯王的权利已经不能满足诸侯对权利的向往,他们发动了动乱。
此时,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已经完全消失。动乱被压制后,汉景帝意识到制度的不足,开始削藩。然而,削藩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完成,郡国并行制也被“推恩令”所取代。
郡国并行制简介 刘邦实施后,西汉时期出现了[七王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