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与晋商并存的商派之一。徽商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徽商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徽商简介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指徽州(府)商人的总称 ,三大商派之一。
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涉、休宁、婺源、祁门、易、绩溪六县,即古代新安县。在这六个县中,涉和休宁的商人特别有名。徽商在宋代开始活跃,从明末到清初都处于全盛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人都在贫困的山区,农业无法生存。
[img]46867[/img]
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买,势然如此。”《徽州府志》载道:“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野贫瘠,产量至薄。大部分都是一岁买的,不能支付任何一个。小民多执技能,或者卖负吃别的郡,往往十九岁。”顾炎武说:“徽州家以下没有田地可行。徽人多,商家多,盖势其然”。潮商、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
徽商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徽州是一个边缘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发展较晚。汉代以前人口不多,但晋末、宋末、唐末、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移民潮,北方迁至皖南徽州。人口多,山多地少。我该怎么办?外出做生意是一条出路。
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山货和外国粮食。例如,建筑、油墨、油漆、桐油和造纸中使用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这些都是外国运输的大宗商品。茶叶包括祁门红和婺源著名的绿色产品。外出主要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徽商文化塑造了徽商的性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指导商业。
明清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大的时期,明清时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时期。
徽商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祁门茶市唐代十分繁荣。南唐,休宁人臧循便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的祖父祝确商店、客栈占徽州府(涉县)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也在徽州发行“会议”。
元末,涉县商人江佳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与宋代相比,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大幅增加。朱元璋在安徽缺工资,涉人江元一次支付10.2万元的工资。成化时期,徽商先后进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徽商以盐业为中心,在中国商界蓬勃发展。
[img]46868[/img]
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的300多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业务人数、活动范围、业务行业和资本如何,它都在中国商业集团中排名第一。当时,做生意已经成为徽州人的“一流生意”,70%的成年男性做生意,在繁荣的时候会超过。活动范围遍布城乡,东至淮南,西至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至闽粤。徽商的足迹也远离日本、暹罗、东南亚国家和葡萄牙。
清朝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益衰落,税收和捐赠日益加剧,徽商的处境越来越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舒,改行“票法”。凭借盐业专利发财的徽商开始衰落,典当业也因左宗棠的垄断和外国银行的入侵而中落。
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茶木两商连年亏损。皖南与徽州的曾国番、太平军拉锯战,徽州十村九毁,生物涂炭。此外,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外资的渗透、国外商品的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取代。与此同时,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关系密切的广东、江苏、浙江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徽商逐渐失去了操纵、垄断和在商业领域的独占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易县盐商李宗媚、涉县房地产商程林生等个别徽商人物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无法挽救徽商的衰落。
[img]46869[/img]
徽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遍布全国,与晋商同名,到处都有徽商足迹。
二、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企业,从小到大。
四、资本雄厚。例如,休宁人王福光在江淮从事盐贩卖,船只数千艘,销售的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第一。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4000万两银子,当时清朝 朝鲜的库存银只有7000万两。
五、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德,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获得良好的信誉。
6、盈利致富后,回到家乡,建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同时,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工程。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赠6万石米和2000万银子。
徽商简介 三大商派之一的全盛时期是从明末到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