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是谁造成的,最后是谁平定的?下面就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是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这是一场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导致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大幅下降,也促使唐朝开始分离藩镇。
由于反唐指挥官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事件被命名为安史。因为它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也被称为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历时八年的战争席卷全国,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从开放到保守的转折点。
[img]46761[/img]
谁引发了安史之乱?
唐代社会从治转乱开始衰弱的明显标志,无疑是安史之乱。那么是谁造成了“安史之乱”呢?原因如下:
第一,人君德消。开元二十四年冬,唐玄宗从东到西京,从此“不复东幸”。李林甫曾经说过“知上厌巡幸”。从那以后,玄宗开始“忽视政治事务”。这个刚经历了几年“家庭事务”烦恼的天子,已经找到了精神寄托,整天沉迷于新的快乐。他整天和太真的“娘子”如胶如漆,根本不会太在意勤政!忽视政事,思慕长生,随之而来的永远不会是强行节俭,只能是崇尚奢侈,即所谓的“心荡而益奢”。
第二,首相误入歧途。自元末以来,玄宗“逐渐奢侈,忽视政治事务”,为首相的专权创造了机会。首先,李林甫“在相位19年,养成了世界的混乱”,然后杨国忠勾心斗角,取而代之的是“最终成为混乱”。
[img]46762[/img]
一方面,杨国忠的“终成其乱”是因为他极其凶猛和奢侈,聚敛金钱;另一方面,他千方百计想“激怒(安)禄山,幸运的是,他动摇了,内心取信于上”。天宝年间,安禄山的恩宠日益加深,并持有兵权,“(杨)国忠知其霸气,终不出其下,将图之,屡屡上前言其悖逆之状,上不之信”。杨国忠还指示门客去刺探安禄山的“阴事”或“围捕他的房子”,或者贬低他在北京官员中的耳朵和眼睛,这让“禄山很害怕,所以他以杀害国家忠诚为名”。
@ 世界势偏。开元中期以来,所有优秀的将军和士兵都守卫着北方,这使得世界的势头更加强调。此外,节度使权重。每个节度的使领都是该地区最高的军事长官。名声突出的人往往可以入朝为相,这使得他们的地位相当重。
开元中后期,“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十几年不容易,始久任;王子庆,忠诸王,宰相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
后来安禄山得到宠信,势力扩大,统三镇,封东平郡王。最后,杨国忠多次激怒安禄山,“欲其速反,取信于上”;安禄山以“将兵入朝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终于造成了大乱。
[img]46763[/img]
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被子史朝义杀害,内心离心,多次被唐军打败。宝应元年(762年)10月,唐代宗继位,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入洛阳。
唐军从前面,唐军骑兵和回复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增援,位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死了许多叛军,但叛军不动。唐朝镇西节使马林奋战,突入叛军。叛军无法抗拒。唐军趁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石榴园和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6万级,俘虏2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跑。唐军占领洛阳城。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两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和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5000骑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上吊自杀,其余叛将投降,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任命降臣田承思为魏博(今河北南北)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北)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分离。
安史之乱到底是谁造成的?最后由哪些名将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