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从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安史之乱前后达7年。这一历史事件,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造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为巨大。以下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中央和地方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等。
[img]46755[/img]
经过安史之乱
禄山起兵
唐代天宝天宝14年11月9日(755年12月16日),身为范阳、平卢、河东三节使的安禄山,利用唐代内部空虚腐败,与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合作,共组成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守令或逃跑或降落。15年来,天宝占领了长安和洛阳,进入了安史之乱的巅峰。
唐军抵抗
同年11月15日,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的消息,非常生气。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冯常清为范阳和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他的第六位王子被任命为元帅,右金武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11月15日,唐玄宗派毕思琛到东都洛阳进行招兵防守。虽然安禄山的军队遇到了障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于同年12月12日进入洛阳。河南尹达勋投降安禄山,东京留守李肯后不投降。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守势,坚守潼关。但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罪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img]46756[/img]
唐室处决封常清、高仙芝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守卫潼关。由于地形危险,唐室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暂时保卫京师。但由于唐玄宗和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使他们带领20万大军出战,最终以失败告终。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即将失陷。6月13日凌晨,唐玄宗逃离长安,前往马尾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英里)。六军没有送。龙武将军陈玄礼请杀了杨国忠的父子和杨贵妃。玄宗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因为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李恒王子在灵州登基是为了唐肃宗。后世史学家认为,“马尾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军事变革”。郭子仪被授予朔方节度使(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他奉诏讨伐。第二年,郭子仪推荐李光碧担任河东节度使,与李光碧分兵进入河北,与常山(河北正定)会面,打败安禄山部将军史思明,收复河北。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第一个月,安庆绪杀死了父亲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初。生命史思明回到范阳,留下蔡希德等。继续包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从洛阳败退(今河南安阳),其部门将李归仁率为精锐和数万胡兵,并在范阳史思明崩溃。
[img]46757[/img]
思明复叛
由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多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随后以所领13郡、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计划消灭他,没想到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等20多万统兵包围,然后增至60万。第二年,在史思明的帮助下,他在唐九节打败了60万军队,他的包围得到了解决。宦官鱼朝恩诽谤,子仪被召回长安,解除兵权,成为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杀害。史思明接受了安庆绪的部队,并返回范阳称为“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子史朝义杀人,内心离心,多次被唐军打败。宝应元年(762年)10月,唐朝宗继位,借回族士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军追求史朝义。
宝应两年(763年)春天,田承嗣向莫州投降,并将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送到唐军。史朝义率5000人逃往范阳,史朝义下的李怀仙向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上吊自杀,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思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分离。
唐朝是如何进入藩镇割据的?安史之乱前后达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