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热爱中原诗歌音乐,宋代官员在西夏看到“凡有井水饮处,即可歌柳(永)词”。西夏的石窟壁画和岩画也有许多反映西夏音乐文化的画面。今天,当我们踏上西进之旅,到达古代文化宝地甘肃敦煌时,我们会发现敦煌莫高窟77个西夏窟有11个已知的乐伎图洞穴,其中17幅壁画。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安西榆林西夏窟有两个有伎乐图的洞穴,其中两个有伎乐图的壁画。这些都是西夏活生生的音乐文化史和乐器史,是党项羌族人民现实生活中音乐在艺术中的体现。
[img]46661[/img]
西夏羌族是一个歌舞民族,被称为音乐传统,西夏音乐受羌族民族性格、传统观念、传统习俗、传统文化、音乐本身融入羌族战争生活、民间生活、宗教生活,成为羌族人民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统一士气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元浩经常带着《野战歌》。西夏宗子伟仁忠、西夏遗民察罕都是好歌手。在西夏的《番汉合时掌中珠》、《杂字》等作品中,记载西夏音乐和乐器的语言较多,如“取乐饮酒”、“教动乐”、“乐人开玩笑”、“吹笛打鼓”、“破”、“龙笛”、“凤管”等,这些都体现了西夏党项羌族在生活中的良好音乐和歌舞。
能歌善舞的羌族早期民族音乐简单、粗犷、强烈。他们使用的乐器相对简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有琵琶、长笛、长笛等。唐宋时期,羌族人民的音乐开始受到中原音乐的影响。正如羌族人民唱的那样:“他们致力于治国、学习尧舜、治民、遵循汤武。忠诚封侯是最珍贵的,任人唯贤守信。”李元浩成立后,西夏音乐大大发展。
[img]46662[/im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夏有音乐舞蹈机构(西汉乐人院),专门管理与音乐有关的事宜,以及宫廷中的专业音乐家、艺术家和舞蹈家,为西夏的贵族服务。这个时候西夏的音乐已经比较完美了,还有音乐和舞蹈(古代天子专用的音乐和舞蹈)、柘枝有大曲破曲、音乐表演散唱、宫调音乐理论、70多种乐器、乐队排列和编制、戏剧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多神教音乐等。
李元浩下令“五音为一音”,这是西夏第一次音乐改革。在仁孝时期,西夏再次发生了音乐变化。这一时期的西夏音乐吸收了吐蕃、维吾尔族、辽、金等国家和民族音乐的营养,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据史料记载,“元丰六年(1083年)5月,米脂寨下降的军乐42人被召见,在崇政殿演奏...他们演奏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西夏的音乐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通过商家、贡使、丝绸之路战争等官方或渠道传入中原等地区,影响周边邻国。
[img]46663[/img]
此外,西夏音乐对元代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除了宫廷音乐,西夏音乐还有用来庆祝生日的音乐,如“元浩庆祝四年(1044年)初,过天奉酒为生,大合乐”;用于祭祀的音乐,如“德明以乐迎棺前”、西夏人火葬中的“棺行时,鸣全乐器”等。
李元浩是如何改革西夏音乐的?对元代音乐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