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朱元璋先后出现了四起重大案件,包括胡卫勇、蓝玉、郭桓和“空印案”。后两起案件是由官员腐败引起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腐败处罚案件。对于郭桓的腐败案件,没有争议,“空印案件”更接近作弊的原因。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空印案”的广泛参与对明初的政治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一段时间,士大夫们不敢当官。那么“空印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争议?
明初,根据规定,全国各地的布政司、政府、州、县每年都要派会计部门的官员到户部报账,详细报告当地财政的收支,包括资金、粮食、布料、丝绸、军需资金等。只有在户部汇总,经户部核实数字后,才能完成账户。账目繁多琐碎。只要一个数字写错了或者不符合总账,户部就会拒绝重做账簿,让当地官员一次次受苦。
[img]46543[/img]
从各地往返京城,至少要一个月,多达几个月,这对于那些偏远的政府、州、县来说尤其痛苦。而且户部汇总账目有期限规定,超过期限将受到处罚。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当时地方政府派到户部做账,经常带一些备用的空白账页,提前盖好地方政府的大印。说白了,这类似于今天的空白支票或空白介绍信,必要时可以随时填写数字或内容生效使用。这就是所谓的空印。一旦账目出现错误,就要及时用空白的账页重做,以免来回奔波。
当时县、州、府、布政司各级政府会计部门采用了这种做法,形成了一种惯例,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巧合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检查户部钱谷账簿的例行公事中发现了这种做法。这让一向认为掌握世界耳目一新的皇帝非常恼火。此外,朱元璋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对元朝地方政府的腐败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此,朱元璋怒不可遏,立即命令逮捕全国各地印刷的官员和在空白文件中签署的官员,并被关入皇家历史台监狱审讯。有一段时间,全国数百名官员被关进监狱。面对天子的愤怒,朝鲜大臣不敢劝阻。因此,案件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明初著名的四大案件之一的“空印案”。
[img]46544[/img]
当时宁海(浙江)有一件名叫郑士利的布衣,他的兄弟郑士元,官湖广,也因此被捕。郑士利非常清楚空印账户的起源,所以他给了朱元璋一个奏折。他想解释空印的起源,希望用合理的方法证明空白账页不可能作弊。当时正式的官方文件一般都是骑缝印章,需要加几个印章才能有效,不代表只能用一张纸上的一个印章。
郑士利认为,由于使用空白印刷账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惯,它不应该犯罪。他从明朝的法律原则上解释说,国家一直有法律起诉全世界的人民,然后将罪犯判刑,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从未颁布过空白印刷的法律,那么他怎么能被判刑呢?
一旦你随便杀了所有的官员,你怎么能说服他们呢。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这种指责皇帝的行为只会让朱元璋更加愤怒。他命令逮捕郑士利,并严格审讯,找出幕后的指示,并将郑兄弟押解到江苏江浦。
经过这一次,整个“空印案”的最终判决是:地方主印官全部处决,100根以下的杖,然后充军守边,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官员因此被处决。然而,这一判决并没有解决官员的腐败问题。11年后,家庭服务员郭恒出售仓库粮食和腐败钞票的重大案件发生。腐败总额相当于2400多万石头,涉及的官员超过1万人,全部被处决。就连民间农村人民的家也受到了影响。一时间,全国人民陷入恐慌。
事实上,从“空印案”形成的全过程和结果来看,大部分都是冤狱,如此扩大的审判监狱案件,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据估计,“空印案”与郭恒贪污案结合在一起,共处决并坐了近七八万人。还有人说,从“民中人之家大概都破了”的记载来看,这显然是朱元璋收钱的一种手段。无论这是否是一种有计划的手段,这种审理案件都反映了人类治理时代法律的专制性和残酷性。
[img]46545[/img]
“空印案”的过程和结果没有争议,但“空印案”发生在哪一年一直是个谜。《明太祖实录》和《明史太祖纪》都没有提到“空印案”,导致后来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根据《明史》第九十四卷《刑法志二》的记载,“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然而,通过阅读《明史》第一百三十九卷《郑士利传附方征传》,我们发现怀庆知府方征的书是“空印案”,于洪武13年被捕入首都。这样,在明史上就有了自相矛盾的叙述。因此,研究人员肯定,“空印案”的发生应该早于洪武13年。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根据方孝茹的记载,在方氏《逊志斋集》21卷《先府君行》和《叶伯巨、郑士利传》中,都提到了洪武九年的“空印案”。现代史学家孟森和李光璧认定洪武九年。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对“空印案”的发生时间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并对《明史》和《兴化府莆田县志》进行了研究、《明太祖实录》、反复核对确认“空印案”应发生在洪武八年(1375)。上面提到的方正之所以上书,是因为“因星变求言”(也就是皇帝天文现象的变化,向世界寻求解释),而“星变求言”发生的时间是洪武九年闰九月。方正在上书中明确提到,去年发生了“空印案”,所以应该是洪武八年。
“空印案”的发生会在时间上造成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正是因为“空印案”涉及面广,涉及面广,结束时间相当长,才会有不同的时间说法。
明朝的[空印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