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莽有远见,但遗憾的是,他缺乏实际的执行能力。他也很生气。我相信,只要制度改变,世界就会和平。他的改革措施基本上脱离了社会现实,违反了客观规律。此外,他在执行过程中被当地强者反复扭曲和削弱,这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让我们给你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而且改革速度太快,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比如王莽明确禁止奴隶买卖,地方豪强将交易从地上转移到地下,奴隶买卖继续进行。然而,相当一部分失去田地的人甚至没有机会卖掉自己作为奴隶生存。
王莽还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改革政策,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不仅是当地的强者,还有许多普通人。因此,政府官员没有区分逮捕和镇压,这使得新法律失去了社会基础和底层人民的支持。
[img]46516[/img]
此外,王莽对世界的治理似乎是一片试验田,法律法规的多次变化使人们不知所措。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他欺负了所有的附属国家,导致西部地区、匈奴、高句力、句镇等国家的叛乱,派兵征服,耗尽了国库,给周围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世界上的事情,只要有好的意愿,就能取得好的结果,这样的改革,怎么能不失败呢?
天丰四年(17),临淮(今江苏盱眙)人瓜田仪起义于会稽长洲(今江苏吴县)。同年,琅琊(今山东诸城东南)人吕母的儿子被长官杀害,聚集了100多名贫困青少年,突破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南),杀死敌人祭祀儿子,然后引兵入海。
王莽派使者去安慰,使者回来报告说:“小偷刚刚解散,转眼间又复合了。”王莽问了原因,回答说:“法律法规太麻烦,容易违反;努力工作,收入不足以纳税;即使你闭上门坐在家里,你也害怕邻居私下铸造硬币,你必须坐下来。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反抗。”
吕母起义后不久,荆州发生了一场大饥荒,人民失去了生命之路,于是冒险。数百名饥民共同推动新城(今湖北京山东北部)人王匡和王峰为渠帅发动起义。南阳人马武、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王昌、成丹都服从。起义者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基础,迅速扩大到7000或8000人,被称为“绿林军”。
地皇两年(21),王莽派荆州牧带领2万精兵围攻绿林军。绿林军主动在云杜(今湖北京山)附近设伏击败新军,缴获全部行李,俘虏敌军指挥官。战后,绿林军名声大振,军队迅速扩大到5万多人。
[img]46517[/img]
王莽急派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从洛阳带领军队南下攻打绿林山。一方面,为了离开疫区,另一方面,为了暂时避开严尤和陈茂的边缘,绿林军分为南北两条路向外发展。
南路绿林被称为“下江军”,由王昌和成丹率领,西至南县(今湖北江陵),以吸引新军的注意。北路绿林被称为“新市军”,由王匡、王峰、马武、朱金枪等领导,北至南阳,准备寻找机会进入海关。当年7月,当新市军队前往县附近时,平林(今湖北东北)陈牧、廖湛聚集了数千人,称为“平林军”。
天丰五年(18),琅琊人范崇聚众数百起义于莒(今山东莒县),随后转入泰山。不到一年,兵力就上万了。同郡人庞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各自起兵。后来,他们也和范崇合作,达到了10多万。他们讨厌新莽的严惩,模仿刘邦的“三章约定”,规定“杀人者死亡,伤人者偿创”。
地皇三年(22),王莽派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领袖王匡同名同姓),连丹率领10多万将军前往压制。为了区分敌我,范崇把眉毛涂成了红色,从此被称为“赤眉军”。连丹的军纪极差,抢劫了人民,于是民谣唱道:“我宁愿赤眉,也不愿意遇到太师;太师还可以,我就开始杀我了!”
两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恶战,新军全军覆没,廉丹及其校尉20余人被杀,太师王匡逃回洛阳。赤眉军乘胜转战东海(今山东城城西北),晋升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汝南(今河南息县)等地,迅速扩大到30多万人。
除了绿林和赤眉,河北还有城头子路和刁子都部,山东西北有铜马部,河南有青犊、尤来、五旗等部,聚集了数万甚至数十万人。
[img]46518[/img]
王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王匡等人无法压制。他们急于在成昌大战后不久下令,废除了井田、奴隶和六条新法律,但已经太晚了。当年冬天,汉朝宗族刘演和刘秀兄弟率领700或8000名钟陵(今湖北枣阳东)的子弟起事,称之为“钟陵军”。刘演自称是“柱天都部”,并与新城、平林共同征服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
刘演、刘秀等老贵族的加入,逐渐改变了原本农民起义的性质,而刘秀则是后来东汉的开国君主汉光武帝。
王莽是如何实施他的改革政策的?起义的军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