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国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秦国越来越尊重法家思想。历代统治者都认为法家实现了秦国,创造了秦军的荣耀。但在庄襄王时期,却有一个人看到了法家思想的缺陷并试图纠正,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吕不韦组织大量门客编辑《吕氏春秋》,希望能把这本书献给嬴政,作为嬴政执政后的指导思想,让他带领秦国走出极端状态,让秦国成为兼收并蓄的思想熔炉。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显然,吕不韦失败了,他未能阻止秦继续走向极端。一方面,法国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吕不韦在秦统治集团内斗中失败,嬴政因人废政,自然无法采纳吕不韦的主张。
[img]46308[/img]
在始皇的统一事业完成后,大量的珍宝、美女和各种快乐的物品被送到咸阳供始皇享受,但与此同时,始皇也没有忘记吸引人才为他的政权服务。他“非常重视文学学者”。这些人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当他们第一次进入秦朝时,他们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礼遇。始皇经常要求他们参与国家活动的讨论,他们愿意积极计划。
例如,在制定秦朝的礼仪制度时,始皇是“了解六国的礼仪,选择其善”,最终建立了秦朝的礼仪制度。始皇的禅宗和其他措施也有很强的儒家色彩,这些都是在听取了儒家学者的建议后实施的。儒家思想的统一概念、礼仪规范和忠诚也被始皇吸收和采纳,并被刻在巡回纪念碑中。
从以上讨论来看,始皇对儒家思想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实践上,儒家学生主要利用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他们的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在秦朝的朝野中,法国思想仍然是主流。墨家思想的一些思想只在加强法国思想方面发挥了作用,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的思想并没有给秦朝带来有益的影响。在吕不韦的尝试失败后,秦失去了第一次转型的机会。
[img]46309[/img]
后来,始皇和李斯发现,许多儒家学者用他们的思想理论来讨论秦朝的主要政策,并用他们自己的理论来指出法家思想的缺点。秦国靠法家强大,他们很难怀疑这种引导秦国走到现在的思想,而李斯本身就是法家,也是法家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批评法家思想的人自然会受到打击。于是发生了“焚书坑儒”,出台了“以法为教”的政策。通过这种残酷的手段,始皇迫使世界认同法家思想,这使秦朝再次失去了转型的机会,切断了秦朝走向长治久安的希望。
“以法为教”规定,人们只能学习各种法律法规,这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内容。如果人们想学习,他们必须找到懂法律的人来拜访老师。因此,符合“以法为教”政策的“以官为教”政策诞生了。该政策规定,教授法律法规的光荣任务只能由各级官员完成。
但事实上,李斯并没有创造“以官为师”。早在西周,由于等级制度严格、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政府就隐藏着各种教育用具,如典章、文物等。“民间没有书,没有武器,学术是专门为官有的,教育不是官员,也不是官员”。这就是所谓在政府学习,其实就是以官为师。然而,随着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信息交流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出现了官方学习衰落、私人学习兴起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img]46310[/img]
教育开始打破“以官为师”的局限性,慢慢发展起来。到了秦朝,为了保护他所信仰的法家思想,帮助始皇加强统一,压制人们的思想,李斯毫不犹豫地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搬出了秦朝倒行逆行的“以官为师”制度。
“以法为教,以官为师”政策的实施,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氛围,也开启了政府实行文化专制的恶劣氛围。在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大多受到政治力量的监测,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秦朝在实施这一政策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始皇“唯法独尊”,其他各派都对秦朝的政策做出了三个座右铭,这使得秦朝的统治思想只能是法家思想,失去了选择和纠正错误政策的机会。与此同时,这项政策侵犯了太多非法知识分子的利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抱怨或反对秦朝。这样,秦朝就失去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只能靠武力和君法来维持统治。这种统治怎么能长久?但显然,始皇和秦二世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能带领秦朝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灭亡。
什么是【以法为教,以官为师】?秦始皇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