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要我们走得很远,只要手机和电,我们就不会担心迷路。大多数汽车也有自己的导航,但在古代并不那么方便。古人很难得到一张详细的地图,古代的交通工具也很落后,那么古人是如何认识到走得很远的路的呢?
@ 如果古人有水路可走,他们就不会选择陆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商人和普通人都会选择在码头乘船,基本上不会出错。然而,水路显然没有陆路那么多。幸运的是,虽然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但道路交通仍然相对流行。早在秦朝,连接全国的道路就建成了。这些道路连接了以往国家的主要道路,统一了道路标准,称为“车辆同轨”,后代王朝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做法。
[img]46294[/img]
古人称这条朝廷规划的道路为官道。官道的主干线以都城为核心,辐射到地方。主干线沿途有许多连接城镇的分支道路。@ 古人可以沿着官路去大部分地方。
路是有的,但是路口那么多,难免会迷路,所以古人也需要“导航”,他们用的是一张叫“路程书”的交通地图。路程书记载了主要道路的分布和方向,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商业经济繁荣的宋代,许多南北商人需要道路指导,各种旅程书籍越来越多。古老的路边经常种植树木。它的目的不仅是让路人感到凉爽,还可以用肉眼看到路的方向,基本上不会出错。
[img]46295[/img]
古人怎么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在古代的主要官道上,政府会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驿站,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唐代有三十里一驿,宋明时有六八十里一驿。当然,这些驿站只为政府服务,但人们仍然可以根据驿站判断行驶距离。不仅如此,古代也有类似的“里程碑”,官道每五里都会设置一个小土堆,古人称之为“后”,作为判断距离的标志。除驿站外,有些岔路口还有类似路标的标志,古人称之为“挡箭碑”。挡箭碑将标明向左和向右行走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我们会发现古代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相反,今天的许多东西都来自古代,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
古人没有导航,出门会迷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