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为总督、巡抚加衔。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一开始,满员级别为一品,汉员级别为二品,顺治16年(1659年),满汉两员均为二品。从康熙九年(1667年)到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六年(1667年)升满员为一品。满汉御史俱升从一品到雍正八年(1730年)。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5867[/img]
历史上叫左都御史,只出现在一些历史小说或民间读物中,也可以算是左都御史的别称和民间名称。左都御史解释:明朝有一个左右都御史的人,是都察院长官,是二品。负责监督和纠劾事务,审理重大案件,评估官员。
在古代,左御史的地位高于右御史。最常见的意思是指负责法律的官员。一、战国时期,国君侍从史官、其他国家使臣献国书,常被御史接受。两君相会,经常被御史记录下来,比如秦赵两君的池池之会,就像御史一样。看《史记·林相如列传》,国君宴会的大臣们经常“执法在附近,御史在后面”,看《史记·滑稽列传》。封君有相同性质的侍史。比如“孟尝君侍客坐语,屏幕后经常有侍史,主记君和客语,问亲戚住处”(《史记·孟尝君列传》)。魏、韩等国的县令在战国时期也设立了皇家历史。见《韩非子·内储说》、《卜皮为县令》、《战国策·韩策三》、《安邑御史死章》。[编辑本段]2.监督官员
历史上御史官职的演变
[img]45868[/img]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由于职务不同,汉御史有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晋还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北朝魏、齐沿设检校御史,隋朝改为监察御史。隋又改殿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杨帝省殿内侍御史员数,增监察御史员数,再从九品增加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宋同。元有治书,无殿中。明、清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多。此外,还有分担各种任务的御史,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草御史等。
本为史官,如《廉颇林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说》、《赵御史书说》等。秦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韩愈曾监视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圩都御史。再比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节环袁公(袁可立)传》明黄道周:“而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怒,将廷杖、诸帝历诣政府乞求救援,辅臣以上意为辞。”
[img]45869[/img]
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医生、邑宰都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传》:“执法在附近,御史在后”,医生置御史,看《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侍客坐语,屏风后经常有侍史,主记君和客语,问亲戚住处”。看《战国策·韩策三》:“安邑之御史死章”。
自秦朝以来,御史一直是监督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汉代御史属于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在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代刺史也是一种监察官和御史。
三国时期,曹魏在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西晋有很多御史名称,是后代御史专职的先驱,包括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隋唐改检学校的御史是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明清时期,专门设立了皇家历史监督,隶都察院,另一个派遣皇家历史监督的地方,明称巡逻,清称巡逻,清朝有皇家历史巡逻首都系统,称巡逻皇家历史,监督皇家历史监督水运,称巡逻皇家历史等。
如何演变历史上御史上的官职?清朝左都御史有哪些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