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被誉为“世界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连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大关。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由于地形危险,建筑雄伟,被称为连锁钥匙。嘉峪关是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嘉峪关成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平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形成五里一火、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img]45650[/img]
地理环境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最西的山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沙漠地区,河西走廊夹在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约1000公里。古“丝绸之路”就是这样穿过祁连山麓戈壁和冲积平原的一条古道。这条路是艰难而危险的。当你到达嘉峪山口时,你可以穿过狭窄的山谷和危险的斜坡。嘉峪关就在这里。情况非常危险。东通苏州(今酒泉)、西达安西是京都长安与西域联系的纽带。
历史沿革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交界处(中西交界处),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9年。它是现有长城中最大的关口,也是中国最大的关口。
明初,宋国公、将军冯胜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连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咽喉——嘉峪高原西麓建关。明朝东部的吐鲁番越来越强大,经常引兵入侵河西走廊的所有城市,嘉峪山口是唯一的地方。嘉峪关建成以来,这一关对西部国防重点地区起着重要作用,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进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
建筑形制
综述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重叠并守,壁垒森严。与长城相结合,形成五里一火、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有关城总面积33500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瓮城组成。嘉峪关城墙上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14座。关城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内城
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门外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周围有走廊,单檐休息山顶,高17米。城四角有角楼,南北墙中间有敌楼,一楼有三间带走廊。两扇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
[img]45651[/img]
关城
关城周长733米。关城中间有一口官井,旧亭子,现在已经废了。西门外套搭建凸形城墙,形成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外城中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原有的城楼,与东西二楼形状相同,三楼东西形成一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楼被毁。西罗城砖砌,东、南、北有土筑围墙,连接长城。城外有城,迭门重城,成并守之势。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北有游击衙门府,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关城多次维修加固,保存完好。
[img]45652[/img]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用黄土夯筑而成,西侧用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三层歇山顶式建筑建在门台上。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一扇通往关外的“嘉峪关”门,上建嘉峪关楼。
防御体系
嘉峪关城依山傍水,守护着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构成了自然的屏障。嘉峪关附近有66个墩台,包括烽火台和墩台。嘉峪关地势自然,攻防兼备。它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火台等设施形成了严格的军事防御体系,也被称为“世界第一雄关”。
嘉峪关简介: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