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藩镇分裂,我们常常想到国家分裂和军阀混战的悲惨局面。然而,藩镇分裂有时对国家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由于藩镇制度,它延续了140多年。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盛唐时期,由于领土太宽(约1200万平方公里),在古代条件下很难有效地管理如此广泛的边防。唐朝在主要边境地区开设了一个节日职责,负责保卫边境,抵御外国侵略,并给予他们灵活的机动指挥和军事筹款权。在军事情况下,他们可以先切割,然后向朝廷报告。
[img]45059[/img]
这些守边节度使原本是军事官职,但他们往往兼职观察处置使(由前期采访改名)的名称,观察处置使也兼任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掌握财政权力,是国家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了唐末所谓的藩镇,又称方镇。唐玄宗末年(755年),安禄山作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奏发动叛乱。因为指挥官主要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全面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大陆,最重要的州设立了节度使命,指挥几个州的军事﹔二级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有效抵抗叛军。这些藩镇并非都是分离者。陕西、四川、江淮以南的绝大多数方镇都服从朝廷的指挥,贡献中央政府,职务官员被任免为朝命。
但现在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地方官,实际上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献的河北三镇﹔山东、河南、湖北、山西长期以来也有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短期割据者依靠自己的实力对中央政府霸道,甚至叛乱。江南的节度使大部分人服从中央政府,其所辖地区是唐中后期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img]45060[/img]
晚唐有89个藩镇,只有11个真正有造反不良记录。在这11个藩镇中,只有3个从头到尾都不服从中央政府,占很低的比例。不服从李唐王朝的三镇是河朔三镇,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的残余。安史之乱双方都筋疲力尽。李唐王朝封了安史部的余党,成立了河朔三镇。
李唐王朝利用这些藩镇相互制衡,维护了国内社会的整体稳定,延续了自安史之乱以来140多年的统治。然而,由于后来的黄巢起义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原始平衡,唐末的藩镇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阀。907年,节日使朱文摧毁了唐朝。可以说,藩镇制度不仅延续了唐朝的生命,而且最终摧毁了唐朝。
由于藩镇制度,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延续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