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上。康熙61年(1722年),全国人口突破1.5亿,乾隆55年(1790年)突破3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顺治年间,清朝的人口从约7000万爆炸式增长到一道光年间的4亿,仅用了100多年。四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即使根据最高估计,清朝人口最多的时期是明朝万历年间,但总人口不会超过2亿,明朝以前的人口没有超过1亿的记录,清朝人口甚至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img]44459[/img]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西方国家在过去100年中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但中国仍然处于生产力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清朝是如何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实现人口爆炸式增长的?
一、引进高产粮食作物,提高种植技术
无论什么时代,粮食产量都与人口成正比。自古以来,中国的粮食作物主要是“谷物”:大米、小米、小米、小麦、小麦,虽然这些食物可以满足营养需求,但产量和抗灾能力不够强,只种植它们不能支持超过4亿人口。
然而,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和明朝“海上禁令”的解除,土豆、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明朝中后期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并在清朝大面积种植。这些原产于美洲的外来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
以甘薯为例,明末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曾在《甘薯疏》中写道:“年戊申,江以南大水,没有麦和,想用树艺帮忙,准备异日。如果有人说闽越之利甘薯,客莆田徐生会种三种,种一种,生来就是西番莲,没有区别。"明确指出了灾年种甘薯的优点。这些外来作物可以在水土贫瘠的山区生存,直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 清朝官员还改进了许多传统的种植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产量。例如,利用水稻热水的特点,在温度高、天气潮湿的广州、广州、江西地区大力推广双季水稻,使“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收获模式形成,水稻产量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二是废除“人头税”,实现人地分离
在中国古代,土地税和丁税是根据土地面积征收的,而丁税是根据人口征收的,俗称“人头税”。这种税收制度持续了1000多年,直接导致了地主强地多人少、纳税少、贫困农民多但纳税多的不合理现象。因此,历代地主积极虚报,农民隐瞒谎报人口,进而大幅减少人口和税收。
在清朝,统治者找到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好方法:首先,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下令:“繁荣的时代,永远不会增加。”这意味着康熙五十一年后出生的人将不再征收额外的丁税,并将丁税的总数固定在康熙五十一年。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进一步将康熙51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分配到土地税中,不再以人口为征税标准。此外,一些放松户籍管理、解放劳动力的配套措施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历史上被称为“摊丁入亩”。
从那时起,当人口与土地分离时,地主不得不实事求是地纳税,农民可以自由生育,“黑人家庭”的数量大大减少,最终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
[img]44460[/img]
三、前所未有的增加人口活动范围
清朝幅员辽阔。虽然它不是历代最大的,但它是历代最具控制力的。最重要的是,清朝多次迁移到这些边境地区的大规模人口,如“四川湖广填”、“走西口”、“走东口”、“闯关东”等,使中原王朝人口活动范围空前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人口也随之上升。
四、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略有下降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中国古代的传统医疗技术主要是经验总结。因此,清朝的医疗经验应该是历代最多的,所以医疗水平有所提高。
例如,在明朝的隆庆时期,中国发明了一种可以预防天花的人类痤疮接种方法,而清朝贵族在进入中原后深受天花毒害。
比如清代豫亲王多铎、顺治皇帝都死在天花板上,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时感染天花板而掉下一脸“麻子”。
因此,清朝官员大力推广人类痤疮接种方法,大大降低了天花传染病的死亡率;明末李时珍编写的《东方药物大典》和《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历代药物,在清代药物治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减少了因药物错误而意外死亡的人数。
然而,清朝的医疗水平仍然停留在古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与以往的朝代相比,它有所改善,但仍然无法与同时开放现代医疗技术的西方国家相比。然而,在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增加人口数量方面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清代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里,虽然自然灾害战争不止一场,大量人口死亡,但总体上仍处于较高水平。可以说,清朝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然而,人口激增并没有解决清朝的“闭关锁国”问题、"重农抑商"、"君主专制高峰"、“文字狱”、一系列问题,如“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被西方列强肆意欺负了100多年,真是令人遗憾!
在农耕文明时代,清朝如何实现人口爆炸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