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期以后,清代手工业逐渐恢复发展。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南的棉织业和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手工业分为官方和私人。由于工匠以银代役,顺治在两年内下令废除工匠制度,官方营地缺乏必要的工匠,并逐渐衰落。
比如云南民间炼铜场,民间手工业蓬勃发展。苏杭民间丝织中有很多有特殊技术的人,站在某个地方等待就业。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4455[/img]
丝织业
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中后期,手工业逐渐恢复发展。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江宁的织机在乾隆和嘉时有3万多台,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织缎机100多个名字”,生产的丝织在全国销售良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道光时,贵州遵义丝绸“在中州与吴玲、蜀锦竞争”,吸引了秦、晋、闽、粤的商家购买和销售。清朝在当地设立了编织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
棉织业
清朝的棉织业在江南的一些地区也越来越发达。棉纺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例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以“一手三纱,足运轮(著名脚车),劳动和工作敏感”。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创新。当时,棉布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上海的“梭布,衣服是世界,好贾从多方面开始”。
苏州的“益美品牌”,因为大家都称之为“布美,用户竞市”,“一年消布,约百万匹”,结果是“十年富甲,布更遍布世界”,“200年来,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苏布的“四方名”可见其广泛的信誉。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期,“坐贾收之,捆载而贸淮、扬、高、宝等地,一岁交易,不少于几十百万”,被称为“布码头”。
陶瓷
江西景德镇是清代中国瓷器制造业最大的中心。到乾嘉时,只有“民窑二三百区,终年烟火相望,工匠不少于几十万”。除景德镇外,其他地方的瓷器制造业也得到了发展。乾隆时期,全国有40多个著名的陶瓷产品产地,遍布全国。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规模较大,瓷器色彩鲜艳,精致异常。
[img]44456[/img]
制糖业
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非常发达。康熙至乾、嘉之际,台湾的蔗糖种类繁多,每年生产“60多万篮”、“篮1780斤”的蔗糖,内销京津江浙各省,外运南、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从四面八方出售。@ 甘蔗种植和制糖产业在浙江、江西、江苏等省也在日益发展。
矿冶业
清代矿业也进一步发展。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规模都比较大。比如云南的铜矿,极其繁荣的时候,全省有300多家铜厂。其中,有大型官员和商人经营的工厂,也有小型私人工厂。“过去大厂(砂丁)率7万到8万,小厂1万多人。总共有几百万的省级厂商,各省的穷人都来工厂谋食。”
云南铜矿年产量在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庆十六年)之间达到1467万斤以上。乾隆时期,贵州铅矿年产黑铅也达到1400多万斤。广东铁冶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铁器制造业也非常发达。有铸锅行业、炒铁行业、制铁线行业、制钉行业、制针行业等行业,尤其是铸锅行业。铸铁锅不仅在国内销售,而且在国外也大量出口。
康熙中期清代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