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以来,铁农具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了翻车、渴乌等水利工具。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生产工具
东汉时期,短辕一牛挽犁出现,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农田上耕作。这种短辕一牛挽犁的出现,与犁头的改进相结合。东汉时期,全铁犁被广泛使用。与以往的V形犁相比,刃端角度逐渐缩小,不仅起土省力,而且深耕。@ 全铁新型耕作工具也逐渐增多。四川乐山崖墓石雕像中看到的曲柄锄是一种便于铲除杂草的中耕工具;四川绵阳发现的铁钩镰刀全长35厘米。它是一种专门用于收获的小型农具,操作非常方便。
[img]44178[/img]
据记载,汉献帝末年,雍州刺史张曾使陇西、天水、南安三县富人造房屋水堆。由此可见,水堆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堆是一种用水力驱动石堆的碾米工具。它不仅省力,而且比以前用柱磨或脚踏石碾米效率更高。考古发掘中不断出土陶风车和陶磨盘模型,说明农产品加工工艺有了显著进步。
灵渠水利
在各地发现的东汉墓葬中,经常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的组合模型,有从池塘到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还在出口处放置闸门。汉灵帝时,宦官毕岚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创造了翻车和渴乌,大大提高了灌溉水平。
东汉时期,不仅修复和扩建了许多废弃的陂塘,还修复了一批新的水利灌溉工程。例如汝南地区的鸿隙陂,西汉时期被遗弃。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修复,可灌溉数千顷良田。后来不断扩建。汉和帝时,太守何敞在那里修治渠道,开垦了3万多顷良田。此外,邳徐县北部的蒲阳陂、庐江的芍陂、会稽的镜湖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灌溉工程。
东汉初期,各地还开辟了多条灌溉渠道,包括三辅、河内、山阳、河东、上党、太原、赵、魏、河西、江南,也开辟了多条稻田。黄河的治理是当时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公元1世纪初,黄河在河南和河北的交界处决堤,河流向南移动,从千乘(山东高湾以北)进入大海。河水泛滥,淹没了数十个县。
[img]44179[/img]
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静、王吴的主持下,用“堰流法”修建了疏浚运河,从兴阳(今河南郑州兴阳市)到千成海口修建了运河堤,使河流和边缘分流。黄河受到两岸的限制,水足以冲刷沙子,流入大海。经过大多数人的辛勤工作,黄河终于克服了水灾。在接下来的800年里,黄河没有改道,洪水也减少了。
牛耕技术
牛耕技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当时,一些地方官员注重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技术已从中原向北高原和江南推广。陕西绥德县东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与米脂县东汉牛耕图证明,陕北高原的牛耕技术与中原没有什么不同。任延做九真太守,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加。西汉后期发明的精耕细作的区种方法在东汉时期得到了迅速推广。
崔石的《四民月令》描述了地主农场集约化农业经营的一些情况。该农场的农业经营非常注重季节性节气,注重杀草施肥,根据不同土壤的性质种植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能及时翻土晒田,两季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东汉牛耕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四民月令》记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