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位于宫廷和禁省之外。主要负责管理章奏文件和起草法令,但事实上,政府事务由尚书台代表君主负责,权力巨大。尚书台设长官(令)一人,副长官(仆人)一人,尚书6人分为18人。下面是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与尚书台联系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当;中常侍和黄门侍郎由宦官承担。侍中有事才入禁省,而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日常居住在省内。因此,虽然三者中的侍中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常侍,但与君主的亲密程度最高。
[img]44170[/img]
九卿中的光禄勋和卫尉负责宫内外的禁卫工作,光禄勋偏内,卫尉偏外。光禄勋的五官、左右、虎贲、玉林等五位郎将,中郎将包括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禄勋的禁卫力量是郎官,卫尉的禁卫力量是武装卫士,@ 卫尉在宫卫事务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简介
秦朝在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5人,开始分曹办事。
鉴于西汉末年的权力落在贵族大臣身边,东汉光武帝刘秀尽最大努力把权力集中在君主身上,把所有的秘密都交给尚书,以限制三公。因此,尚书的权力得到了加强。由于尚书的官方部署在宫殿禁令中被称为台阁,因此被称为尚书台。
东汉尚书台组织有:尚书令一人,令千石。如果以公为之,就会增加二千石的秩序,仪式也会增加。尚书仆射一人,令六百石。如果你担任尚书事,如果尚书令不在,你将代表你处理你的公务。尚书左右各一人,令四百石,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人治事。六曹尚书,令六百石。
三公曹负责年终对州县官员的考核;官曹负责选举和祭祀;民曹负责盐池园的建设和管理;客曹负责护送边疆少数民族的朝贺;二千石曹负责司法诉讼;中都官曹负责水、火、贼等治安工作。尚书侍郎36人,秩400块石头,每曹6人,职掌文件起草。尚书命令历史18人,秩200块石头,每曹3人,主书。
[img]44171[/img]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大,既出令,又出令;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还有纠察、举劾、典案的权利;参与国家重大政治事务的建议和决策对朝政有重大影响。虽然尚书台的权力很重,但是台官的地位很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还在九卿之下。这种卑微的权重,都是皇帝亲任能干的人充当的,控制方便,发挥效率高。在东汉和帝之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掌握。三公虽然要听从尚书的命令,但尚书往往受到实权较大的外戚、宦官的影响。
历史沿革
汉成帝时,尚书开始分曹,在尚书下设五曹,其中三曹主断了。到东汉时,在尚书下分六曹,其中二千曹主辞讼事。
直到魏晋到宋朝,它也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之一。它起源于尚书台,后来被称为尚书省。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秦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官员,是皇帝周围的小臣。他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为六尚。他被称为尚书,因为他收发(或灵感)文件并保存在寺庙里的图片。
三国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总汇。它的权力上升,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怀疑,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职。因此,中书省在尚书台之外复存,原本作为皇帝侍从的侍从也逐渐成为参与机密的重要职位,尚书台不再具有独占机枢的地位。东晋以后,录制尚书的权利逐渐分裂,有时三四人录制尚书事。为了防止大臣威权过盛,宋孝武帝孝建中省去了录书的职务,以后置废不常。
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建立的16个国家,除了前凉、西凉远奉江南正朔、不设尚书台外,其他政权都有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职。北魏来自鲜卑族,有部落成人会议决议制度。魏道武帝拓跋破后燕,皇始元年(396)模仿魏晋立尚书台,置36曹。东魏和北齐继承北魏,尚书权重。西魏时期,宇文泰在台湾统治。
作为东汉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主要负责什么政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