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苏轼,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写的话。说到苏轼和食物,我们不得不说东坡肉。东坡肉是苏轼发明的。在现代,苏轼只是一个合适的美食家。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img]44086[/img]
苏东坡很倒霉。他要么被贬,要么在被贬的路上,黄州、惠州、海南...他在任何贫穷的地方都被贬到任何地方。如果换成心灵脆弱的官员,早就受不了“一哭二闹三吊”。即使他很坚强,他也会整天叹息和悲伤。偏生苏轼是个例外。他沮丧绝望吗?没时间,异地有那么多美食,他忙着研究“吃”。
于是,这段被降级的落魄岁月,硬生生被他个人吃货变成了美食的“创作之旅”。
元丰二年,42岁的苏轼被调到湖州知州,但刚上任三个月就因“乌台诗案”入狱,差点掉头,后来被降到黄州。
那一天叫苦,没权没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没办法。他只能紧紧地拿着钱包生活。当时在当地,猪肉很便宜,不愿意买,只有他买。但是当他买猪肉的时候,他不便宜就随意煮。生活对他不温柔,所以他对自己很温柔,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
既然闲着没事干,那就研究一下猪肉的新做法。没想到,经过各种捣碎和加工,他发明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还写下了“东坡肉”的烧制过程,命名为“猪肉颂”,教大家一起烹饪:
洗碗时,水少了,柴头烟也买不起。当他自熟时,不要催促他。当温度足够时,他会变得美丽。黄州的好猪肉像土一样便宜。贵人不肯吃,穷人不煮。他们早上起床,打两碗。他们太饱了,他们不在乎。
他还会带着家人去城东的荒地种田,自己种自己的食物,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东坡居民,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东坡居民在耕地几年后就被调离了。虽然是升职,但他根本不打算争权上位。看透了官场黑暗的苏轼,曾经只想远离首都,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外出。
尽管如此,宿敌上位后,他还是摆脱不了被针对、流放的命运。这一次,他被贬到惠州,57岁。虽然岭南现在正在蓬勃发展,但它是当时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尤其是惠州。它太穷了,蔬菜市场每天只杀一只羊。除了政府和富人,普通人几乎吃不下。苏轼被剥去了官职,生活特别拮据。即使他向弟弟苏辙要了7000元,他也经常缺米断酒...但是他真的很想吃肉!但是我不敢和权贵们争论,所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屠夫把别人不想要的羊脊骨卖给他,所以我重施了我的技能,再次发挥了改造食物的天赋。
[img]44087[/img]
他先把羊骨煮熟,然后涂上一些酒和薄盐,然后放在炉子里烤。羊脊骨很脆很香。苏东坡津津有味地吃着,说:“就像吃蟹爪一样。他每天吃一次,感觉很好。”
除了烤羊骨,他还看中了广东特产荔枝,写了著名的《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新。
每天吃300颗荔枝,不辞长成岭南人。
看,有了荔枝,他不在乎被贬官的事实,还“不辞长成岭南人”。他真的很喜欢吃东西吗!就在他以为可以在惠州吃烤羊骨,吃新鲜荔枝安度晚年的时候,一个调令又来了。太可怕了,是海南!
这是一个荒野的地方。据说在宋代,放逐海南只是比全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惩罚。有多苦?《与侄孙元老书》说:“海南连岁不熟,吃饭难。”;《闻子由瘦》中写道:“土人顿吃薯芋,推荐熏鼠烧蝙蝠”。
说白了,海南是一个“鬼地方”,久旱不雨,粮食无法自给自足。人们的主食大多是切碎的甘薯,生活艰苦,连年轻人都受不了。此时,苏轼是一位60岁的老人。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每天都在担心大海的死亡,但苏轼却蹲在海边,敲打牡蛎,研究如何吃这种新鲜的东西。它真的又被研究出来了:一是用水和酒煮牡蛎肉;二是取出牡蛎肉,在火上烧烤,煮熟后直接塞进嘴里。吃了一口,叫享受,迫不及待的警告儿子,说:这种贼好吃,千万不要让朝中大臣知道,不然他们会急着被贬,过来和我争着吃。
这就是苏轼。他总是有能力把“沮丧的生活”变成“诗意的生活”。即使有1000种挫折,他也可以有1000种方式来对抗挫折,把它们都变成美味的食物。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赦免。当他离开岛上时,他骄傲地说:“我不恨九死南荒,我永远活不下去。”。这种豁达乐观的性格真是太棒了。但我还是忍不住“吐槽”。苏轼,你太爱吃了!
众所周知,苏东坡很倒霉,为什么反复被贬却没有失意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