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基本继承了先秦“迎春”的习俗。除了皇帝带领百官举行“迎春仪式”外,各县也有迎春仪式。比如《后汉书·祭祀志下》载:“(县邑常于)立春之日,都青旗,迎春于东郭外。让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迎春到者,自野中出,迎者拜之而归,佛祭。”@ 在春天和景明的季节,帝王贵族经常借迎春之仪游览春天。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三月行河东,祠后土。让天下大五天”。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g]42828[/img]
春季常出游后汉明帝、章帝、和帝、安帝、灵帝、献帝。县官也常以劝农为“春行”。汉代也有春天采风的习俗。据《汉书·食品志》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去,行人振木铎将在路上绚丽多彩,采诗献诗的大师将闻到天子的气息,而不是节奏。可见,这种劝民农桑的迎春仪式,远不止是“周”,而是在表演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余兴节目。
关于民间春秋郊区的祭祀,《盐铁论·散不足》曾记载:“今天的富人祈求名狱,望山川,椎牛打鼓,戏舞像;中国人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穷人鸡猪五芳,保护散蜡,建社会。”可见汉代郊游习俗的盛行。
魏晋以后,上思节改定在三月初三,《宋书礼志二》记载“自魏以来,但用了三天,不以三也。因此多称三月三,但文人一般仍称上思。然而,上思节的古俗逐渐被水滨钱包、曲水流杯、踏青等活动所取代,成为游春娱乐的盛会。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人们仍然外出郊游。《西京杂记》卷三记载:“正月上辰出池边洗漱。以魔邪为主的食蓬饵。三月上思张乐于流水。晋代以后又有许多娱乐活动,如临水浮卵、浮枣、曲水流杯等,十分流行。
[img]42829[/img]
“曲水流杯”是在水溪旁聚宴饮,又称“流杯曲水”。晋朝会稽人王羲之的《临河叙》说:“又有清流湍急,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杯曲水,排第二。“这位名叫“书圣”的王羲之曾于永和九年(353)3月3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谢安、孙绰相聚,写了一部名著《兰亭集序》:“永和九年(353),年在桂丑,暮春之初,会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动,映带左右,引以为流,排在第二位。无丝竹管弦之盛,一杯一咏,也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这次聚会是“修楔事”,但宗教色彩已经淡薄,文章实际描述的是春游盛会。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卷2说:“三月三日上思之辰,曲水流起的故事始于晋朝。唐朝给曲江宴,楔饮郊游,也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春季郊游的习俗活动在民间很常见。
在春天和景明的季节,汉朝的帝王贵族有什么样的郊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