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祭,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产生了山川崇拜。慎子说: “山川为世界提供食物和衣服。”也就是说,山川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为了感谢山神的馈赠,古人祭祀了大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五岳祭祀和泰山禅宗逐渐衍生出大山祭祀,大山祭祀权属于国家。
一、中国古代的山川祭祀
在大汶口考古发掘中,出现了日、月、山三合一的象征,说明新石器时代,山、日、月是黄河流域中国祖先最崇拜的自然形象。舜帝时期,他牺牲了山, 《尚书》四帝,望于山,
在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都有山地祭祀的图案。玉章上的一个图案是祭祀山,专家们把它命名为“山地祭祀图”。与40多个玉章类似,有山地祭祀,表明古蜀祭祀山地的活动非常重要。《周礼》也被记录下来 “章地射,以祭山川”。
[img]42757[/img]
商代甲骨文中也有许多关于山川祭祀的记载。商人认为山神有兴云致雨的能力,把它当作雨神祭祀。在甲骨文中,上两座、下三座共有五座小山包代表岳。古人崇拜这些被称为“岳”的至高之山。生活在奇禽猛兽的山上,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感,他们认为山里有神居住,是连接天空的梯子。古人更加重视“岳”的祭祀,形成了《史记》所说的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诸侯祭祀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局面。
随着山川崇拜的盛行,早期国家非常重视山川。据说大禹治水的原则是 与此同时,大禹还为华夏九州的山川命名,即“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后来出现了“国必依山川”的观念,西周封邦建国,分封之地必须有山川作为建国的基础。这种做法进一步产生了山川与国运紧密相连的观念。周人记录在《国语》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死之征也”的观念。山体坍塌和河流枯竭是自然变化,但古人认为这是阴阳失序导致山川变化,山川变化导致水土不被人民利用,进而造成世界混乱。
[img]42758[/img]
二、五岳的产生
说到“岳”,我们必然会想到五岳,但五岳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的五岳祭祀是东周对嵩山的祭祀。周人口中只有一个“岳”,那就是嵩山。洛邑(今洛阳)是东周人的首都,嵩山是附近最高的山。周人又称嵩山为“太室山”和“天室山”,认为它是天神居住的地方。既然上帝百神都住在山上,那么在嵩山脚下建洛邑,就会受到上帝的保佑。《尚书·洛高》中说: “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周匹休。也就是说,周人认为把都城迁到洛邑是顺从上帝的旨意。
但是周人对山的崇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周人的根据地还在关中平原时,他崇拜的山是岐山,这是周人发财的地方。武王克商后,周人的领土扩大,认为洛阳是他命运的地方,崇拜的对象从岐山变成了嵩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各行其是,但山的信仰和祭祀是共同的,所有国家都相应地崇拜和祭祀国内的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整合各国的山地祭祀,建立统一的国家山地祭祀。《史记》记载: 秦将名山大川分为“萧山以东”和“华山以西”。显然,这就是秦国故乡与新征服地区的区别。
[img]42759[/img]
华山以西是秦国的故乡,这里的山是秦国的祖先祭祀的,其中最重要的祭祀点是华山。在秦国的故乡,岐山、薄山、汶山等低层山也享受着国家祭祀。在广阔的六国故地,有许多山川。秦人只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山川进行祭祀,即太室山(嵩山)、恒山、会稽山、泰山。嵩山、恒山、泰山都是东方著名的山。此时统治的重点还在北方,并没有选择祭祀南方的大山,只是祭祀了吴越地区留有大禹奇迹的会稽山。
汉初,由于实行分封制,各地大山的祭祀权掌握在各国手中。文帝时期,以调整诸侯封地为借口,将大山祭祀权收回中央政府,实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武帝独尊儒术,开始重视儒家经典中“五岳四渎”的说法。最后,在汉宣帝神爵的第一年(前61年),以诏书的形式建立了对立 祭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天柱山”。五岳的说法来自儒家经书,其中四岳的地点是确定的, 只有南岳有很多争议,主要有霍山、天柱山、衡山。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崇拜理论的改变,对南岳天柱山的祭祀改为霍山。根据《周礼》的说法,直到北周,定衡山才是南岳。隋唐继承周制,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太室、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岳正式确定。
[img]42760[/img]
三、封禅——最高山祭
山崇拜衍生出来的最高级的国家祭祀,应该是禅宗的封礼。“封”和“禅”是两个概念。封的本义是确定边界,在上面植树;后来,它衍生出了建造祭坛和祭祀神灵的意义。禅宗的本义是郊野的平地,后来延伸到平地上的祭祀活动。
早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所有者就会巡逻和狩猎,并召集其他部落进行联盟,以确认他们的权力。在西周时期,天子五年一次巡逻和狩猎的制度正式建立。在巡逻和狩猎的过程中,天子每次经过一座山,都会崇拜神,表明他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战国时期,齐国儒生在巡逻和狩猎的基础上,设计了高山祭祀活动,象征着国王的权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故地仍有许多不服秦朝统治的反对力。为了向六国故地的人民解释他们的统治权威,秦始皇在儒生的建议下,决定巡逻六国故地,在泰山举行禅宗仪式,在军事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宗教与文化的融合。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齐地,登上泰山,寻求儒生的建议,准备举行封禅祭典。然而,儒生的设计古拙而艰难。秦始皇干脆离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登上泰山,在石碑上举行封礼。下山后,他在旁边一座叫梁父的山上筑坛,进行禅宗仪式。
从此,历代皇帝都向往泰山封禅,以通过神灵认证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然而,尽管许多皇帝希望封禅,但他们从未实现过。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皇帝真正举行了封禅仪式。
[img]42761[/img]
总结
山祭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国家祭祀。原始社会崇拜山,古人认为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最高的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岳”。“岳”象征着一方在文化上的至尊。享有“岳”的祭祀权,是直接与神沟通的象征,代表着该地区统治的合法性。
【五岳】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历代君主都重视山祭?